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655篇
农学   301篇
基础科学   237篇
  235篇
综合类   1806篇
农作物   238篇
水产渔业   248篇
畜牧兽医   911篇
园艺   304篇
植物保护   16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8篇
  1956年   7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明确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植株枯死的病因,采集具有典型黄萎病症状的紫荆植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2株病原菌Vcg1和Vcg4,并进行鉴定。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菌落菌丝灰白色,分生孢子梗轮生,后期产生微菌核。PCR扩增菌株Vcg1和Vcg4 r DNA-ITS区段并测序,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与大丽轮枝菌(V.dahliae Kleb.)同源性最高。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伤根接种法测定目标菌株在紫荆幼苗上的致病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引起紫荆发病,维管束变褐色,严重的导致紫荆植株死亡。以上结果表明引起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紫荆枯死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  相似文献   
992.
钢渣富含硅、钙等养分,是优良的土壤调理剂原料,但其肥效和合理施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渣的养分含量和组分,本研究选取白色钢渣调理剂(W)和黄色钢渣调理剂(Y)2种性质不同的钢渣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不同施用量(W调理剂0.74、1.47、2.94、5.88 g·kg-1和11.76 g·kg-1;Y调理剂1.47、2.94、5.88、11.76 g·kg-1和23.52 g·kg-1)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NPK相比,添加W调理剂对水稻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而Y调理剂施用量为11.76 g·kg-1和23.52 g·kg-1时可提高晚稻籽粒产量20%,且当Y调理剂施用量为5.88~23.52 g·kg-1时显著提高晚稻秸秆产量24.02%~35.23%。施用Y调理剂促进了晚稻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幅度分别为12.61%~21.55%、7.63%~38.31%、11.89%~54.13%。综合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水稻土(pH 6.51)上,添加W钢渣源调理剂未促进水稻生长,而施用Y调理剂对晚稻生长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文建文  黄艳  何开家  刘布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156-14156,14168
[目的]研究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粗齿冷水花石油醚部位脂溶性的化学成分,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质谱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25个成分,并鉴定出其中14个成分,主要成分为7,11-二甲基-3-亚甲基-(E)-1,6,10-十二碳三烯(23.750%)、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S-(1α,7α.,8aα)]-萘(15.541%)、1-甲基-4-(5-甲基-1-亚甲基-4-己烯基)-(S)-环己烯(30.349%)和角鲨烯(11.485%).[结论]这些成分均首次从粗齿冷水花中分离鉴定,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制备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RelB蛋白(TroRelB)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TroRelB蛋白的结构、功能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将TroRelB基因与pET-32a表达载体连接构建pET-32a-TroRelB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采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以Ni-IDA琼脂糖纯化树脂柱纯化的TroRel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以构建的pET-32a-TroRelB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能成功表达获得TroRelB重组蛋白,其相对分子量为84.0 kD,且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经Ni-IDA琼脂糖纯化树脂柱纯化透析的TroRelB重组蛋白浓度为0.498 mg/mL,能被抗His标签抗体识别。以纯化TroRelB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抗TroRelB血清(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其抗体效价为1:256000;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5和15 ng的TroRelB重组蛋白均可特异性结合TroRelB多克隆抗体,而阴性对照(免疫前血清)未出现预期条带。【结论】原核系统诱导表达的TroRelB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进行表达,且携带有His标签,以其免疫Balb/C小鼠制备获得的TroRelB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抗体效价,可用于深入研究TroRelB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揭示卵形鲳鲹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绿文 《国土绿化》2022,(11):6-8
<正>11月7—8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竹藤——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推动竹藤产业健康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探索竹藤发展新机遇,打造竹藤对话新平台。大会开幕式上启动了“以竹代塑”倡议,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大使对话、特邀报告和36场平行会议。大会是世界竹藤事业发展的一次盛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96.
绿文 《国土绿化》2022,(8):10-11
<正>近日,在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绿色时报社的指导下,《国土绿化》杂志社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举办的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满结束。大赛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共收到全国各地参赛作品2119幅。经过专家评审组评选,共有84幅摄影作品入选,并于7月13日至19日面向社会公示。综合公示期间各方意见,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1幅、一等奖作品3幅、二等奖作品10幅、三等奖作品20幅、优秀奖作品50幅。  相似文献   
997.
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以巢湖地区单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1957—2019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设定插秧区间(6月6—25日)及施肥期水位(3,10,20 cm),建立SMNRL模型,模拟不同插秧时间和田面水水位稻田氮素流失,研究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区单季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的插秧时间与水位控制模式。结果表明:(1)施肥后,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呈指数衰减,基肥期田面水氮素衰减期为9天,分蘖肥和穗肥期为7天。(2)在LW、HW组合中,各施肥期占全生育的氮素径流损失为基肥期>分蘖肥期>穗肥期。在LW组合中,基肥期为氮素径流损失高发期,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氮素流失为72.4%~98.4%,1.9%~27.6%,0~8.3%。(3)控制水位比选择插秧时间对降低氮素径流损失更有效。相同水位下,适宜的插秧期氮素径流损失在全生育期施肥中合计能减少0.4~4.5 kg/hm^2,降低32.8%~80.3%;相同插秧时间下,LW、MW组合相比HW组合氮素径流损失能减少8.8~13.1 kg/hm^2,降低92.1%~98.8%。(4)在LW、MW、HW 3种组合中,插秧期分别以6月19日、6月11日、6月17日为界,将6月6—25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1阶段插秧产生氮素径流损失均值显著低于后1阶段,分别低37.0%,25.0%,21.7%。(5)降低巢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有效措施为施肥期水位控制为3 cm,并选择6月6-19日期间进行水稻插秧。  相似文献   
998.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晚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晚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以1982年布置的双季稻红壤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对象,于2011年采用田间调查法研究了在以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晚稻生长发育、晚稻产量及稻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晚稻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晚稻产量,配施效果优于单施,以有机无机均衡配施(NPKM)效果最佳,且其晚稻产量平均高出其他配施处理17.6%;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要使红壤稻田晚稻增产,需优先考虑施用氮肥,其次依次是磷肥和钾肥。施肥处理中,单施化肥最能促进晚稻杂草生物量增加,且其杂草生物量平均高出其他施肥处理32.5%,其次是配施处理中的缺磷处理(NKM);单施有机肥最能提高晚稻杂草密度,有机无机均衡配施最能降低杂草密度,且其3个取样期杂草总密度平均低于其他施肥处理34.6%,尤其能遏制狗牙根等恶性杂草生长。氮磷钾养分较均衡的处理(M、NPK、NPKM)的晚稻杂草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随着晚稻生长发育先升后降,其他处理(PKM、NKM、NPM)大致呈增加趋势,NPK的降幅最大,其成熟期杂草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比始分蘖期分别降低了7.0%、17.8%、8.1%。晚稻产量与晚稻不同生育期杂草生物量均呈非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对红壤双季稻田通过施肥提高晚稻产量和调控晚稻季杂草生物量、群落密度、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1000.
利用网格法确定县域农田整治优先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科学测算农田整治难度系数,合理确定不同评价单元整治的优先次序,该文根据研究区域农田整治特点,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以规则网格为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结构、农田空间格局、可提高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人口社会因素等5个影响因素,构建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按1′×1′的经纬度网格划分的532个网格评价单元进行农田整治优先度测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按整治优先顺序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网格单元,分别占42%、31%和27%。远期网格单元分布在宝应县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区,该区域农田的连片性、细碎度和质量等别等优于其他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区域农田整治优先度评价方法,有助于确定农田整治先后顺序,明确优先开展整治区域和方向。该方法为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也为中国各县市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