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5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1.
中国油菜生产上推广的油菜品种含油量普遍较低,提高含油量是目前油菜科研的主要目标之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聚合育种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并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育种材料进行品质检测,选育出了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T057-7.2003年、2004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T057-7含油量分别为50.15%和52.38%.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2A和77A测交结果表明,T057-7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经田间鉴定,T057-7具有农艺性状优良、抗(耐)菌核病、高抗病毒病等优点,可以作为选育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和杂交种的育种材料利用.  相似文献   
12.
双油8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选育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541.0 kg/hm2,比对照豫油2号增产20.67%.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8号平均产量2704.8 kg/hm2,比对照杂交种豫油2号增产7.06%.双油8号种子芥酸含量0.05%,商品籽硫甙含量20.96μmol/g饼,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含油量46.35%,属高含油量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双油8号夺取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双油8号具有高含油量、品质优良、抗病、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抗裂角品种(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碰撞测试方法, 对229份自交纯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裂角指数测定, 以期筛选出抗裂角种质。结果表明, 抗裂角性状在现有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 变异系数达114.4%。发现了2份抗裂角的品种(系), 占0.9%; 较抗的资源占3.93%; 处于中间状态的品种(系)占8.73%; 易裂角资源占27.07%, 极易裂角的品种(系)占59.39%。选择6个品种(系)进行了连续3年的测试, 表明抗裂角性状由品种(系)的遗传特性决定, 但受环境条件影响; 随机碰撞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相关分析显示, 抗裂角指数与角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角皮厚度、角果长度、角果宽度、角喙长度、角粒数呈显著正相关, 但相关系数都很小。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2000年油菜秋播品种布局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2000年河南省油菜收获面积380万亩,较上年增长19.1%.这是我省油菜在连续4年下滑后,首次呈现出的恢复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苗期离体叶菌丝块接种法和花期植株牙签接种法,对7个甘蓝型油菜恢复系进行抗菌核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系间抗性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恢复系C293、C289、P085的抗性接近对照中油821水平,可作抗(耐)菌核病育种材料加以利用,C293表现最佳。2种接种法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这2种方法进行油菜品系抗(耐)菌核病鉴定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6.
优质和高产是油菜生产的主要目标.也是油菜育种的主攻方向。由于品质与产量存在着负相关,优质品种往往存在丰产性方面的缺陷。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继玉米、高粱、水稻等大田作物杂种优势被成功利用之后,人类又将油菜杂种优势应用于农业生产,开创了以杂交种大幅度提高油菜单产的新纪元。八十年代初期,世界上第一个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秦油2号选育成功,并很快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仅仅十年时间,该品种已在全国推广2380万亩,增产十分显著。目  相似文献   
18.
用双列杂交试验资料分析了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两种配合力在F1 代的表现,结果表明,杂种优势取决于双亲的配合力总效应;两种配合力对杂种优势的贡献都很大,尤以特殊配合力(sca) 与F1 表现的相关性更为密切,sca 是形成杂种优势的主要原因。两种配合力效应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配合力变化时sca 的变化远大于一般配合力(gca) 的变化。提高双亲配合力总效应的基础是提高gca。优良的自交系配合力类型有4 种,其中尤以高的gca 和大的sca 方差最佳。高产组合的亲本选择原则是:双亲的gca 为中等以上(^gi(j) ≥中) ,至少有一亲本为高^gi;双亲的sca 方差为中等以上(^Vs≥中) ,至少有一亲本为大。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干旱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新品种。笔者通过形态及生长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分利用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对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行了回顾式分析,认为水分胁迫对油菜不同时期形态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式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指标与技术展开讨论,以期为油菜抗旱性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同时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分子机制的阐明必然将油菜抗旱育种研究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丰油10号’在黄淮地区适宜的播种密度与行距配置。在河南省油菜主产区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方式下,‘丰油10号’的物候期、叶片叶色值(specialty products agricultural division, SPAD)及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丰油10号’的生育期随着密度和行距的增大,逐渐缩短;叶片的SPAD值在蕾薹期和开花期随密度增大逐渐降低,随行距缩小而减小;植株LAI在开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先增后减,同一密度下,40 cm行距下较高;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的长度和角果数随密度的增加逐渐较小,分枝部位则升高,随行距的减小单株有效角果数下降,千粒重不受密度和行距配置的影响;籽粒产量和含油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籽粒产量在种植密度为42万株/hm2,40 cm行距下最高,为2734.6 kg/hm2,当行距缩小到20 cm,籽粒平均减产4.65%;籽粒芥酸和硫苷含量不随密度和行距改变发生变化。在其它栽培措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议‘丰油10号’在黄淮流域的种植密度控制在34.5万~49.5万株/hm2,行距设置为4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