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1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苏省直播稻生产现状、趋势及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阐述了江苏省近年来直播稻生产的现状,分析了直播稻面积快速增加的原因及直播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直播稻生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
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氮肥水平对稻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增施氮肥,能提高水稻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增加水稻产量。但保花肥纯氮用量超过10 kg/667m2产量构成因素有下降趋势。后期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的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相似文献   
73.
连粳稻4号是连云港市农科院以连96-1(镇稻88×中粳3114的F_4代稳定品系)为母本,武育粳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常规中粳稻新品种,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704。该品种具有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米质优、适口性好等特点,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74.
中稻1号(原名连粳06-540)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具有食味品质好,高抗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特点.适宜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稻区、江苏省淮北稻区、安徽省沿淮稻区及淮北稻区种植.通过稀播壮秧、小穴密植、平衡施肥、合理肥水管理等措施,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5.
运用早世代稳定品种和材料与生产上的优良品种和育种中的优秀材料杂交,在早世代(F2、F3)选择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一致的株系或品系,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新材料。并对早世代稳定品种遗传机制、育种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认为水稻早世代稳定作为一种育种手段,必须和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旨在明确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共441份水稻种质的恢保关系和强恢种质分布地区,为高效选育恢复系、保持系提供优异亲本。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明218A’为母本与外引种质测交配制441份测验种。以自然结实率为指标,鉴别恢保类型。鉴定出恢复型种质53份,保持型种质43份,半恢半保型种质333份。分析53份恢复种质的分布地区,结果表明来源于亚洲国家(地区)种质最多,达到了33份,占恢复种质的比例为62.3%;筛选出美国强恢种质6份,占来源美国种质31.6%;来源于欧洲种质仅2份,占来源于欧洲种质的比例为5%,欧洲恢复种质相对较少。对53份强恢种质测交F1与测交父本7个重要性状均值进行相关分析,其中株高(r=0.97**)、千粒重(r=0.934**)和穗长(r=0.747**)3个性状达极显著相关,而其余的4个性状的相关不显著。相关程度的大小顺序为:株高>千粒重>穗长>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自然结实率。野败型不育系强恢的种质5大洲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恢复系的株高、千粒重以及穗长对杂交种F1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7.
江苏省江淮稻区杂交粳稻组合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淮北稻区杂交中粳和常规中粳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其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中粳相比,杂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和每穗粒数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结实率偏低,是造成供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供试杂交粳稻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低于常规品种,但有的杂粳组合也达到或超过了国标优质米标准。相关分析表明,杂交中粳产量和其他性状的相关性与常规中粳存在差异,杂交中粳稻产量与株高和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江淮稻区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其与植物生长和防御反应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粳稻品系FI135胚培养过程中获得了1个类病斑突变体lmm7(lesion mimic mutant 7)。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查、超微结构观察、生理学特性分析,阐明LMM7基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通过病原菌抗性鉴定,明确lmm7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利用9311B与突变体lmm7杂交所得F2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初期,植株基部叶片从叶尖开始不断出现褐色斑点,并向整株扩散,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不断增加。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剑叶长宽都显著降低,但籽粒性状和抽穗期没有显著性差异。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lmm7的表型受到光照诱导,抽穗期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严重失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病斑处的H2O2含量显著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类囊体片层结构严重受损,细胞器肿胀解体,并出现大量嗜锇小体,同时病斑内部和周围区域积累了大量的ROS。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突变体lmm7稻瘟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lmm7的突变表型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目的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两InDel标记7B35和7B43之间,区间范围约260 kb。测序结果表明该区间内候选基因LOC_Os07g0203700第2891位碱基T发生了单碱基缺失,导致后续移码突变及翻译提前终止。【结论】lmm7spl5互为等位基因,其突变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强了对稻瘟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79.
低氧胁迫下出苗率下降是限制直播稻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准确、高效的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强萌发耐淹性的水稻种质对直播稻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份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淹水深度(3 cm、6 cm、9 cm、12 cm、15 cm和18 cm)、不同处理温度(20℃、25℃和30℃)和不同淹水天数(3 d、5 d、7 d、9 d、11 d、13 d和15 d)进行萌发耐淹性鉴定,以胚芽鞘长度为指标进行萌发耐淹性评价,旨在明确水稻萌发耐淹性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水稻种质在淹水临界深度上存在籼粳间差异,粳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6 cm,而籼稻的淹水临界深度为9 cm;在温度梯度处理中,30℃时种质间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30℃是水稻种质萌发耐淹性鉴定的最适温度;调查时期梯度试验表明,淹水11 d时参试种质的胚芽鞘长四分位差最大,因此认为淹水11 d是水稻萌发耐淹性调查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纯水隔绝空气,在温度30℃、淹水深度9 cm以上、第11 d调查胚芽鞘长度进行水稻萌发耐淹性鉴定的简便方法,为水稻种质资源的大规模鉴定提供了方法基础。依据上述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