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为了探讨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以休闲田为对照,研究了西北黄土区冬油菜、马铃薯、玉米、冬小麦、春小麦、蚕豆等6种主要农作物茬口土壤耕作层肥力效应及其对后茬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茬口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越冬作物>休闲田>春播作物,除固氮作物蚕豆茬口碱解氮含量较高外,冬油菜茬口土壤营养各项指标、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土壤物理性状均显著优于其它作物茬口,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休闲田增加32.6%、12.1%,5.9%、7.2%、11.6%、99.8%、44.2%,其次为蚕豆、冬小麦茬口和休闲田,玉米和春小麦茬口肥力状况较差;与休闲田相比,冬油菜、冬小麦和蚕豆茬口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0.14%、5.80%和5.80%,而冬油菜茬口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7.33%、4.12%和5.65%,马铃薯、玉米、春小麦茬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冬小麦与蚕豆茬口无明显差异;(2)前茬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株高、根量、全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及千粒重等指标,其中蚕豆茬口白菜型冬油菜比休闲田增产4.50%,冬小麦茬口与休闲田相当,而马铃薯、玉米、春小麦、冬油菜茬口分别较休闲田减产11.05%、15.04%、16.27%、21.14%。白菜型冬油菜的最佳前茬是豆类作物,休闲田和冬小麦茬口次之,但白菜型冬油菜连作可能会产生自毒作用或病害加重,从而造成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62.
在广泛收集乌冈栎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常用的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结合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水热综合指数(S)、年均生物温度(BT)、可蒸散量(PET)和年均可能蒸发量率(PER),以及单一的气象因子一月均温(TM-Jan)、七月均温(TM-Jul)、最高温(TMax)、最低温(TMin)、年均温(TM-A)、年均降水量(PM)等,对乌冈栎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冈栎在中国地理分布在23°-34°N、100°-120°E,日本分布在26°-37°N、128°-140°E,均属于亚热带分布。气候环境指数研究的结果表明乌冈栎各项指数平均值均较低,与亚热带分布的青冈的指数接近,因此其性质为亚热带耐寒树种。通过热量曲线的比较,反映了中日两国乌冈栎分布范围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乌冈栎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并将其分布区划分为5类,包括:日本区(A)、中国华东区(B)中国西南部区(C)、中国西北部区(D)和中国南部区(E)。最后建立了乌冈栎生物地理模型,对预测该物种的分布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
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对火干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照样地和火干扰样地马尾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对照样地内所有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表明,火干扰样地内物种和植物个体数目均高出对照样地,火干扰样地各层和所有植物的均匀度值(J)显著提高,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J值分别由0.710、.83、0.55提高到0.810、.89、0.72。火干扰样地比相似林分光照增强,温度升高,可溶性养分增多,适合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入侵,尤其是阳性植物,火干扰样地中的灌木层马尾松个体数量增加,说明低强度地表火可以增加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64.
冬前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为白菜型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及抗寒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观察、比色法、冰晶消长法、显微测微、光合测定等技术,探讨北方寒旱区主要冬油菜品种抗寒性差异形成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理。【结果】冬前低温阶段,弱抗寒品种多数气孔关闭或半开放,而强抗寒品种(陇油6号)气孔仍保持完全开放状态,且光合速率、根冠比、根部干物质积累均较高;可溶性蛋白与抗寒性显著正相关,而SOD、POD、CAT活性、游离脯氨酸、MDA含量与抗寒性无明显相关关系;与天油2号相比,低温下陇油7号质外体蛋白提取液形成冰晶体积小、分布均匀,形态以五边形、椭圆形和双菱形为主,具有明显重结晶抑制活性和饰晶活性。【结论】冬前低温阶段,白菜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叶片气孔多数仍保持开放,Pn较高,光合产物优先分配至地下部贮存;根部抗冻蛋白表达上调,增强了其抗寒性。  相似文献   
65.
【目的】了解SOD酶蛋白家族Fe-SOD在超强抗寒冬油菜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Fe-SOD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以及相对定量RT-PCR研究Fe-SOD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采用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冬油菜叶片和根中的总SOD酶活性。【结果】获得Fe-SOD,GenBank登录号为KF178713,该基因cDNA片段全长645 bp,包含一个639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白菜(Chiifu)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该基因编码的酶蛋白是1个主要由α-螺旋组成的亲水性稳定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Fe-SOD表达模式分析显示初期低温胁迫下(4℃),该基因上调表达,继续低温胁迫处理(-4℃和-8℃),Fe-SOD表达量受到抑制。总SOD酶活性测定显示冬油菜根中酶活性高于叶片,以利于冬油菜安全越冬。【结论】从白菜型冬油菜克隆的Fe-SOD具有已知物种Fe-SOD的特征。Fe-SOD在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抗寒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66.
NaCl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为材料,研究NaCl胁迫对耐盐性不同白菜型冬油菜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胚根、胚芽长度以及干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盐浓度越高,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和干鲜重等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处理盐浓度越高,下降的速率越快。胚根、胚芽长度对于不同盐浓度处理十分敏感,较低盐浓度处理时,胚根、胚芽长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盐浓度较高时,胚根、胚芽无法正常生长,种子萌发受到严重抑制。180、240 mmol/L NaCl处理对参试品种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相关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各品种在相同盐浓度处理下的差异较大,表明各品种(系)的耐盐性存在差异。以耐盐半致死浓度作为评价指标,参试品种的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18R-X、MYW、BHH、DQW-1、GSY-1、WYW-1、TY7、JD8。  相似文献   
67.
乌冈栎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将石、开化、仁化、沅陵和荔波的乌冈栎野生种群进行了调查。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生存分析和空间分布格局理论,对各地乌冈栎种群的结构与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地区乌冈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除湖南沅陵种群为增长型外,将石、开化、仁化和荔波的种群呈纺锤形或倒金字塔形,有径级缺失的现象;②乌冈栎种群的高度级与胸径级成呈显著正相关性,其拟合为幂函数方程y=2.024 6x0.439 9(R2=0.741 4,P<0.001);③各地乌冈栎种群标准生命表的数据均有负值出现,这说明种群整体或局部径级有衰退的迹象,中等径级个体对维持乌冈栎种群具有重要意义;④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表明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这可能也是长期维持乌冈栎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地位的重要动力之一;⑤种群数量动态变化Vpi指数显示,除广东仁化种群表现为典型的衰退种群外,其余地区的Vpi指数值均大于0,但其偏离0的程度均较小,不属于典型的增长种群;⑥乌冈栎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s2/x-)的结果均大于1,说明各地区乌冈栎种群的分布呈聚集分布,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集度指数(CI)、负二项式参数(k)等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8.
谢春平  方彦  康木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62-12163,12300
通过野外调查统计,发现福建茫荡山木质藤本植物共计有35科、64属、131种(含种以下等级),具有种类组成丰富、热带成分明显的区系特征,主要有药用、观赏、纤维、芳香、淀粉与食用等几大类。同时对茫荡山木质藤本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9.
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性测定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彦 《作物杂志》2011,27(2):25-27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玉米完整子粒粗淀粉含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定标集和检验集的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和0.9820,并具有较小的定标标准差和预测标准差,分别为0.707和0.666。所建立的校正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0.
乌冈栎野生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平  方彦  方炎明 《北方园艺》2010,(17):105-108
在对国内乌冈栎主要分布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野生乌冈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由于国际白炭贸易的需求,国内目前对乌冈栎的开发利用仅局限于烧炭工业,这导致某些地区的乌冈栎林被毁灭性的砍伐;乌冈栎作为园林植物开发前景极广阔,如绿篱、盆景、造景、行道树等;同时,乌冈栎作为能源植物和淀粉植物也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从乌冈栎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来看,它作为植被恢复树种具有极强的优势;最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个区域对乌冈栎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地区的乌冈栎林均属于需要保护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