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拉萨北山地区人工造林绿化树种选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大。为了让拉萨及周边山体绿起来,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拉萨及周边造林绿化树种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拉萨地区造林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并对试验区的立地进行了分类及评价,据此选择了适宜该区域的造林绿化树种。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型造林绿化树种主要以杨柳科、松科、柏科、蔷薇科及蝶形花科为主;(2)灌木主要以蔷薇科和蝶形花科为主。目前,拉萨地区的造林绿化效果总体上还不够好。因此,在树种选择上应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珠峰4000"青稞专用控失肥对青稞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施肥量范围内,施用青稞专用控失肥青稞籽粒产量明显增加,且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养分累积量与籽粒产量的趋势一致,而肥料利用率却呈下降趋势。施肥量为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4 682.3 kg/hm~2,增产幅度达到150.7%。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明显增加,而有效穗和穗粒数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云南半细毛羊体蛋白质沉积、屠宰性能以及组织器官发育的影响。选择50只10月龄、平均体重为(37.48±2.40)kg的云南半细毛羊(羯羊)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按8.38%、10.42%、12.49%、14.99%、19.29%的日粮蛋白质水平饲喂。预试期14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14.99%蛋白质水平组耗料增重比最低;云南半细毛羊的体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沉积量、蛋白质摄入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19.29%蛋白质水平组最高,蛋白质沉积率的变化不显著;宰前活重、空体重、胴体重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曲线变化(P<0.05),胴体净肉重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内脂率和肉骨比在各组间无显著变化;14.99%蛋白质水平组的净肉率和胴体净肉率最高(36.54%和78.15%);心脏、肝...  相似文献   
24.
以现有条件下多年栽培示范蛹虫草为基础,总结归纳出适合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的蛹虫草栽培关键技术,为高原地区蛹虫草人工栽培及技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藏主要类型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区2002年森林资源分布图,分析了影响西藏各主要类型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提取了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等6个环境因子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梯度划分,应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西藏各主要类型灌木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影响因子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西藏主要类型灌木林的空间分布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纬度和海拔上;在小尺度上,各环境因子通常表现为共同影响灌木林的分布。  相似文献   
26.
对西藏地区主要类型灌木林进行外业遥感调查,选取海拔、坡向、坡度和NDVI 4个影响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的主要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判别模型和判别规则,提取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识别决策,基于覆盖研究区的ETM+和DEM,进行西藏灌木林的遥感分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灌木林空间分布特征的遥感分类精度达到86.24%,其中,狼牙刺-沙棘-红柳组合的分类精度最高,为95.00%,杜鹃-小檗和高山柳-铺地柏组合的分类精度相当,分别为81.08%和81.25%.  相似文献   
27.
本文就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8.
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对该地区农村固体废物的研究空白,随机选择该地区5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和环保认知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青藏高原农村地区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管理与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调研表明:在受访家庭中,有60.8%的生活垃圾通过简易焚烧进行处理,86.3%的人畜粪便用作肥料,58.8%的牛粪用作燃料,84.3%的作物秸秆用作牲畜饲料,92.2%的灰渣还田,塑料薄膜随意丢弃或直接焚烧,其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的处置方式与内地有着较大的不同。青藏高原调查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85 g·人-1·d-1,主要包括橡胶、灰土、厨余、玻璃和纸类,所占比例共计83.94%;生活垃圾的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热值分别为65 kg·m-3、19.25%、44.90%、35.85%、10 520 kJ·kg-1。与其他地区城市和农村相比,青藏高原调查村的生活垃圾具有产量、容重、含水率低而可回收物含量、热值高的典型特征。虽然青藏高原农村地区的受访群众严重缺乏环保教育,其环保认知不足,但是他们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和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较强。因此,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农村生活垃圾可选择聚居地集中处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29.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拉萨河谷地区是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之一,羊八并温泉、日多温泉等著名的地热就分布在拉萨河谷地区.对分布在拉萨周边区域的羊八井温泉、日多温泉、德仲温泉、贾桑温泉等4个典型高原地热温泉水环境中的Zn、Co、Cr、Fe、Mo、Pb、As、Sb、Ni、Cd、Hg、Be、Cu、Mn、Se等15种主要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评估了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影响控制对策.研究成果将为西藏高原地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0.
  扎西巴珠 《高原农业》2022,6(1):86-91
西藏拥有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有着巨大的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本文实地调查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很多,同时也面临西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旅游服务同质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意识欠缺,涉旅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创新推广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挑战.表明西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应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协同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环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