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2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林业   352篇
农学   309篇
基础科学   262篇
  261篇
综合类   2169篇
农作物   313篇
水产渔业   164篇
畜牧兽医   1435篇
园艺   362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辐射诱变获得的玉米红轴突变体698-3R为材料,通过遗传交配设计分析轴色的遗传规律,利用SSR-BSA法初步定位轴色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突变体698-3R的红轴对白轴性状表现为显性遗传,受一对核基因控制,初步定位在第一染色体上的SSR标记phi095与umc1452之间,与phi095相距3.9cM,与umc1452相距7.1cM,将该基因暂定名为C(t);(2)以轴色基因 P1的cDNA为模板克隆C(t),发现698-3R有3个C(t)转录本,而野生型698-3中至少有2个;预测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698-3R中3个C(t)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P_1-wr蛋白一致,突变使其获得完整的MYB结构域和酸性激活域,而野生型698-3中698-3-P-1蛋白由于编码序列缺失导致移码突变,不具有该功能结构域;(3)对C(t)基因qRT-PCR分析发现,除25DAP外,其余4个时期在698-3R中表达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698-3;以 A1和 C2基因表达验证分析发现,C(t)与验证基因表达模式一致,说明C(t)可能具有 P1激活调控 A1和 C2基因表达的功能。推测该红轴基因C(t)可能为一个 P_1-wr基因。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 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 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3.
耕地撂荒是土地利用的负极端化,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改变农村面貌。因此,研究耕地撂荒对更新我国农村农业景观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分析法,以耕地撂荒原因—影响—对策思路完成。结论:(1)撂荒原因、对策、影响几乎贯穿所有学者的研究,农业效益低是学者普遍认可的内在原因;(2)耕地撂荒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浪费耕地资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但在生态脆弱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3)土地流转是解决耕地撂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4.
钝化材料对农田土壤Cd形态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钝化剂对土壤Cd生态风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在轻度Cd污染水稻田中施加钝化剂(海泡石、石灰、秸秆生物炭和螯合铁肥)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施加钝化剂使土壤pH值提高0.17~1.29个单位,Cd的可交换态减少29.79%~64.48%。施加海泡石、石灰、秸秆生物炭使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ACE、Chao1、Shannon)增加,但螯合铁肥不利于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多样性指数均减少。土壤微生物群落随钝化剂的施加发生显著改变,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增加,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螺旋体菌门相对丰度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pH和Cd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素,此外Cd形态也对微生物群落产生了影响。研究表明,施用钝化剂可降低土壤中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风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多种微生物群落得到抑制或增强。  相似文献   
125.
南方某矿区土壤镉污染及作物健康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南方某县土壤镉污染情况、量化当地不同作物镉含量并对不同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从该县3个镇采集135份土壤样本,入户采集128份自产大米样本,种植区采集7份脐橙样本,对其中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镇采集土壤样品镉超标率分别为41.67%、28.81%和21.62%,地累积指数计算得到该县68.9%的土壤样本受到不同程度的镉污染,大米镉含量超标率分别为48.57%、34.48%、8.82%。而脐橙果肉样品中镉含量较低,远低于0.05 mg·kg-1。计算不同作物的危害商数(HQ)可得,食用自产大米的危害商数(HQ)值普遍大于1,风险较高,而食用脐橙果肉产生的健康风险低。种植脐橙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且当地具有脐橙适宜的生长条件,故考虑在重污染区种植脐橙取代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126.
为客观评价罗曼蛋鸡与苗山乌鸡杂交后代罗苗乌鸡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该研究挑选优良的苗山乌鸡与罗苗乌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体尺、屠宰性能、营养物质以及产蛋率、受精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苗山乌鸡平均产蛋率为41.94%,罗苗乌鸡平均产蛋率为77.01%,罗苗乌鸡比本土乌骨鸡平均产蛋率提高35.07%,罗苗乌鸡比苗山乌鸡产蛋受精率平均高出16.1%;罗苗乌鸡受精蛋平均孵化出壳率与苗山乌鸡(受精蛋孵化出壳率)高出16.62%,可见,罗苗乌鸡新品系产蛋授精率和孵化出壳率都较为理想,能较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27.
为挖掘四川高茶多酚、高儿茶素等特色资源,以24个古蔺牛皮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化成分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系新梢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分别为35.03%±0.20% ~47.81%±0.07%、27.24%±0.18% ~37.52%±0.85%、17.13%±0.89% ~27.09%±0....  相似文献   
128.
对大花序桉幼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花序桉苗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大小排序为茎>根>叶。幼苗主要营养含量和吸收积累规律为K>N>P>Fe>Mn>Zn>B>Ca>Cu>Mg。大量元素N、P、K贮量最高的部位均为茎,根部和叶中含量相近。大花序桉苗期叶片对主要营养元素N、P和K的吸收分配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Mg与Ca,Cu与P、K,Zn与N、K、Cu、Fe,Fe与N呈现互相促进关系;Mn与N、Fe、K、Cu,B与P、Cu为相互抑制关系。据此,大花序桉苗期以氮、磷、钾肥为主,其中要求养分K2O>N>P2O5,并有针对性地添加铁肥、锌肥和铜肥。  相似文献   
129.
为探究单硅酸对滨海稻区水稻产量、稻米品质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在水稻生长分蘖末期和破口前分别喷施单硅酸(≥100 g/L)50 ml/667 m2,以喷等量清水为对照,调查水稻的产量性状和测定稻米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单硅酸能够显著提升稻谷产量,增加水稻的千粒重、实粒数以及实粒率;能够提升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增加水稻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并降低垩白度;对稻米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及食味值等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没有出现倒伏、药害等症状。因此,在滨海稻区使用单硅酸用于水稻生产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0.
害虫生态调控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针对北方稻田主要害虫实施了几项害虫生态调控措施,通过定期调查主要害虫稻飞虱种群数量、二化螟为害的白穗发生情况以及稻田蜘蛛种类与数量情况,评价了该技术的控害效果及对天敌蜘蛛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害虫生态调控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控制效果与常规施药对照田相当,差异不显著,对稻田蜘蛛的保护和利用效果明显,调控田蜘蛛总数量(1 629头)显著高于对照田(1 309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