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9篇
  4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云南大麦产业发展综合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大麦广泛的用途,文章就云南大麦生产在烟草业、啤酒业、饲料业和功能食品业四大产业中的作用和关系作了综合阐述,并就如何协调发展这四大产业来推动云南大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作了论述,给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展和经验。由此,提出云南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2.
为促进中国西南大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解决中国大麦生产下滑的问题,概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麦生产与生物多样性、啤酒大麦与啤酒麦芽产业、饲料大麦与畜牧业、功能大麦与功能食品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利用、成功经验及其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首次提出了人类慢性病爆发的根源在于古代人的糙米和大麦为主食转变为现代人的精米和小麦精面为主食;研究结果为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府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3.
为寻求功能大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选用3个优质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农艺性状和生物产量及籽粒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割苗提高了干麦苗产量,但显著影响了再生麦的农艺和产量性状。除旗叶宽和茎粗外,割苗降低了再生麦的株高、节间总长度、旗叶长和穗长,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和籽粒产量。再生麦的秸秆与籽粒产量以1叶1心和3叶1心两个阶段割苗最高,5叶1心期割苗最低,但5叶1心期割苗的干麦苗产量最高。在3叶1心前割苗,再生麦的籽粒功能成分(γ-氨基丁酸、总黄酮、生物碱及抗性淀粉)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4.
采用比色法和标准曲线法准确测定了美国和中国的400份大麦品种籽粒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生物碱的含量不同,每100 g中国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18.24±8.22)mg,高于美国大麦籽粒的(16.25±6.17)mg,多棱大麦籽粒生物碱含量(14.84±5.97)mg,低于二棱大麦籽粒(17.33±6.94)mg。  相似文献   
55.
大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相关功能成分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麦籽粒蛋白质与功能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及其QTL,为功能大麦遗传改良、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紫光芒裸二棱为母本,Schooner为父本构建包含193个株系的RIL群体,结合SSR技术和QTL Ici Mapping V3.3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借助完全区间作图法(ICIM)对两年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进行QTL检测;同时分析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亲本及RIL群体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及GABA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且呈连续变异正态分布,适宜进行QTL定位。构建了一张全长为2 224.29 c M,两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48 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7个连锁群,135个标记位点。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控制蛋白质含量的9个QTL分别定位于1H、2H、4H、6H和7H连锁群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4.11%—18.86%,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3个主效QTL(13.30%、15.45%和18.86%)分别位于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2个相同的QTL位点,分别位于4H BMAG0740—BMAG0808和6H Ebmac0806—GBM1270;控制总黄酮含量的7个QTL分别定位于2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6.06%—29.01%,解释表型变异率大于10%的5个主效QTL(10.38%、15.27%、17.55%、24.17%和29.01%)分别位于2H、6H和7H染色体。经两年试验检测发现1个相同的QTL位点,位于7H EBmatc0016—Bmag0206;控制GABA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于4H、5H、6H和7H染色体,表型变异率范围为5.44%—14.87%,最大变异率为14.87%的主效QTL位于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总黄酮含量的基因同位于2H、6H和7H染色体,控制蛋白质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重合在4H、6H和7H染色体,控制总黄酮含量与GABA含量的基因同位于5H、6H和7H染色体。控制这三种成分的QTL主要位于6H和7H,尤其是6H Ebmac0806—GBM1270影响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且加性作用方向一致,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总黄酮与GABA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麦籽粒蛋白质、总黄酮和GAB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其部分QTL定位结果一致,揭示了蛋白质和功能成分含量之间紧密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间作对分蘖期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64个云南大麦品种(系)与紫色马铃薯间作,大麦单作为对照,揭示分蘖期大麦苗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棱型、不同用途类型间的大麦苗4个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大麦SOD(1609.31U/g)、CAT(159.16U/g)、POD(334.70U/g)、PPO(102.30U/g)活性显著高于单作,且单作、间作下不同品种间4个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均存在差异;不同棱型间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间作模式下二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单作模式下多棱大麦抗氧化酶活性最低;不同类型大麦间作模式下啤酒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高,青稞品种次之,饲料大麦品种抗氧化酶活性最低。用隶属函数法对间作模式下大麦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云啤麦MF20-5、宽颖大麦、MF20-16等抗氧化性综合评价前10的品种(系),作为与马铃薯间作下抗氧化性强的云南大麦品种(系)。  相似文献   
57.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阔卵形大于椭圆形和中长形.  相似文献   
58.
啤酒大麦新品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力与实粒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穗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期早晚影响全生育期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实粒数、空粒数都显著正相关,和产量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前5个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2.26%,其中第四主成分得分高的品种千粒重和成穗率高,基本苗少,对应的品种有品2、13、15、16;第五个主成分得分高的品种产量高,株高矮,对应的品种有品2、7、8、14和15.  相似文献   
59.
以功亲1号为母本与云粳9号杂交,再在其杂交后代中,按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成红米新品系功米1号。多点试验表明,其产量可达6508.5~11095.5 kg/hm2,较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糙米Ca含量达254 mg/kg,是普通米的1.5倍,还富含Fe、Zn和抗性淀粉,既是食用营养保健米,也是加工红色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该品系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在贫瘠土壤也能栽培收获,属大穗型,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1850m稻区种植。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60.
云啤4号是从澳选3号和哈林顿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在云南试验示范中表现高产优质、株高适中、千粒重高、熟相好、抗条纹病;该品种在保证基本苗的前提下抗旱性和耐冷性相对较强,耐瘠能力也较强.适于云南海拔1 200~2 100 m的一些地区作为啤饲兼用型大麦推广,注意高肥水条件下防止倒伏和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提高分蘖成穗率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