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结构及其特性,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纯病毒研究结果表明,MDMV粒子形态为线状,宽度为14nm,长度不等,完整粒子长度为720~750nm。病毒悬浮液经紫外扫描获得了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光谱,最高吸收峰在257.5nm,最低峰在243.3nm,O.D280/O.D260约为0.73。在电镜下观察感病叶片的超微结构,可在细胞质内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及风轮状、柱状内含体,体现了马铃薯Y病毒组的典型特征。同时,在感病组织内还可看到许多破坏的叶绿体、线粒体等。  相似文献   
22.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其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菌株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3.
对纯化的玉米矮花叶病毒进行株系鉴定,因人工接种约翰逊草不侵染,故定为MDMV-B株系;4科36种植物的接种试验表明。19种禾本科植物可作为其其寄主,以不同病毒汁液进行的蚜虫薄膜饲毒试验表明,存在不同于Con A的一种辅助成分。  相似文献   
24.
寡糖诱导向日葵抗锈病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寡糖处理向日葵植株后对锈菌侵染的抑制作用,以揭示寡糖诱发子在细胞学水平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寡糖喷雾处理向日葵叶片,2 d后接种锈菌,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对寄主及病原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诱导处理后有部分夏胞子向内凹陷,萌发受到抑制。寄主细胞对于病原菌的侵入产生了防卫反应结构和物质。表现为寄主细胞壁加厚,染色加深,寄主细胞壁下产生黑色物质沉积;吸器壁加厚,吸器外间质变宽,部分吸器畸形坏死;细胞器变形、空泡化,最终寄主细胞解体、坏死。【结论】寡糖处理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向日葵产生对锈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5.
为了了解不同抗性的向日葵品种与锈菌(Puccinia helianthi)互作后保护酶系代谢的变化与向日葵抗锈病性的关系,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这5种酶活性升高幅度均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5种酶活性的变化与向日葵抗锈病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6.
路妍  高健  袁喜丽  景岚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1):120-127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趋严重,高效的药剂和植保喷雾器械的筛选将为生产上推广优化的防治模式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12种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2种方法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毒力和抑制效果,并以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进行3种常用植保器械的田间防效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抑菌效果最佳,430 g/L戊唑醇和50%氟啶胺效果次之.孢子萌发法的测定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的EC50最小,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430 g/L戊唑醇、250 g/L嘧菌酯、50%氟啶胺,进一步对苯醚甲环唑采用3种植保器械对其施药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农药利用率最高,为81.98%,防效最好,达到80.60%.  相似文献   
27.
旨在构建驯鹿β防御素-1(Reindeerβ-defensin-1,reBD-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reBD-1,诱导reBD-1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利用RT-PCR技术扩增reBD-1前原肽.从重组克隆载体PMD19T/reBD-1中扩增reBD-1成熟肽编码基因,并克隆入pET-32a(+)中,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reBD-1融合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扩大培养,进一步纯化后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reBD-1前原肽和成熟肽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15和138 bp,目的基因的序列与驯鹿防御素-1 mRNA序列同源性为100%.前原肽和成熟肽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8和24 ku.利用琼脂糖扩散法表明,0.08 mg·mL-1的纯化成熟肽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活性有明显抵抗作用.结果显示,reBD-1前原肽及成熟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其成熟肽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活性有抗性.  相似文献   
28.
向日葵锈病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找到抗锈病相关基因,根据已知NBS-LRR型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P-loop和GLPL设计简并引物,以接菌的抗病向日葵品种CM29叶片的cDNA为模板进行扩增。通过克隆转化得到10个具有连续开放阅读框的RGA,经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TIR-NBS-LRR和non-TIR-NBS-LRR两种类型。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所获得的RGA具有典型的NBS-LRR型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即P-loop、kinase-2a、kinase-3a和GLPL结构。运用BLASTX分析这些结果,表明其RGA与已知的抗病基因相应保守区域的同源性为18.1%~51.1%,说明它们可能与抗病功能基因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9.
为进一步了解锈菌侵染向日葵的致病机制,对向日葵锈菌(Puccinia helianthi)分泌的一种新型的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ep)水解活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表征。使用偶氮酪蛋白法测定蛋白酶的活性,在波长280 nm下测吸光度。结果表明,该蛋白酶对偶氮酪蛋白具有水解活性,纯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是50℃和7.0,在pH 5.0~9.0和温度50℃以下保持稳定。蛋白酶受到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1,10-菲咯啉的显著抑制; Ca2+、Zn2+、Mg2+可以显著提高该蛋白酶的活性,表明该酶为金属蛋白酶。另外,利用qRT-PCR试验测定了基因Mep在锈菌侵染向日葵的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接菌48 h时,基因表达量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表明该蛋白酶参与了锈菌对向日葵的早期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30.
向日葵柄锈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引发向日葵锈病,对生产具有破坏性。为深入了解锈菌效应蛋白,研究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机理,在获得向日葵柄锈菌分泌蛋白组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及分析向日葵柄锈菌效应蛋白,采用qRT-PCR检测其中7个候选效应蛋白基因在接种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900个锈菌的分泌蛋白中预测到候选效应蛋白497个。基因特征分析显示,开放阅读框长度在200~399 bp之间的最多;信号肽长度集中在16~27个氨基酸残基(占92.96%);信号肽氨基酸组成中亮氨酸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丙氨酸、异亮氨酸;信号肽识别位点以SpⅠ型为主。本研究获得了7个向日葵柄锈菌的效应蛋白,qRT-PCR检测表明柄锈菌接种向日葵叶片后,与纯孢子相比,这7个效应蛋白编码基因均上调表达,说明其参与了锈菌侵染向日葵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