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5篇
  17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6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2016年-2018年,在甘肃陇南两个不同生态区甘谷和汪川试验点对8个中梁系列冬小麦品种‘中梁25号’~‘中梁32号’进行了成株期抗条锈性分析,并在温室进行了苗期抗条锈病性评价。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中梁25号’~‘中梁28号’对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均表现感病;‘中梁29号’对条锈菌CYR32、CYR33、中4-1表现抗病,对条锈菌CYR34和G22-14表现中抗~中感;‘中梁30号’~‘中梁32号’对供试条锈菌单孢菌系及混合菌表现免疫到中抗。抗条锈病基因检测发现:‘中梁26号’和‘中梁27号’含有抗病基因Yr9,‘中梁29号’含有抗病基因Yr26,其余品种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同时对后CYR34时期供试品种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Lr30和Lr14B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灵选6号’‘会宁15’‘兰天37’‘陇鉴113’‘兰天151’‘兰天134’和‘兰天40’等7个小麦品种中。‘陇鉴111’‘兰天31’‘陇鉴9343’‘天选67’和‘天选65’等1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中梁35’‘陇鉴110’‘陇原931’和‘天选57’等15个小麦品种推导其不含有供试的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明:‘陇原931’‘陇鉴9343’‘天选57’‘天选67’‘兰天31’‘临麦22’‘兰天134’‘兰天151’‘陇鉴113’‘陇麦838’和‘中梁35’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具有抗叶锈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3.
小麦种质资源BJ399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一种世界性病害。种质资源BJ399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为明确其条锈病抗性基因,利用BJ399和高感条锈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获得BJ399/铭贤169的F_1、BC_1和F_2代分离群体,并利用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4号(CYR34)进行温室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BJ399对CYR34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 YrBJ399。筛选到3个与目的基因连锁的SSR标记Xwmc296、Xgwm425和Xgwm558,且3个标记位于抗病基因的同一侧,距离目的基因最近的标记为Xwmc296,其遗传距离为9.5 cM,标记Xgwm425和Xgwm558与目的基因 YrBJ399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3 cM和18.0 cM,并初步将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2AS上。根据抗病基因来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推测, YrBJ399可能是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84.
2016—2018年以抗病亲本魇掉尾和感病亲本铭贤169配制组合,获得各世代材料,选用2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菌系)对魇掉尾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魇掉尾对条锈菌菌系中4-1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建议在甘肃陇南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5.
大麦条锈菌菌株 Q1、 Q2致病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已获得的2个大麦条锈菌菌株 Q1、 Q2,分别在小麦已知基因系、部分小麦和大麦生产品种上进行了苗期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大麦条锈病菌株 Q1、 Q2为小麦专化型, Q1较 Q2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和更宽的毒性范围.Q1、 Q2分别对46个小麦生产品种及抗源品种中的32个和29个有致病作用,仅对极少数大麦品种有致病作用,致病特点与小麦条锈菌新菌系贵22-9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6.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  相似文献   
87.
七星瓢虫对麦蚜混合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七星瓢虫对麦蚜混合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饥饿与不饥饿均不能改变七星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型 ,其功能反应方程分别为 N a=1.6 7N t/ (1 1.6 7× 0 .0 1379N t)和 N a=1.2 5 N t/ (1 1.2 5× 0 .0 16 0 6 N t) ;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 ,天敌的寻找效应降低 ;而且天敌的干扰作用明显 ,用 Hasstl方程可较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88.
2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省大流行 ,部分地区特大流行 ,发生面积大约 86 .6 7万 hm2。通过调查和分析 ,认为以条中 32号为代表的 Hy和水源致病类群新毒性类型的上升所导致的品种抗病性丧失、秋苗菌源量大、气候条件适合和感病品种面积大是导致 2 0 0 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并从加强抗病品种的鉴选与合理布局 ,强化预警系统建设 ,作好应急准备 ,以及进行陇南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条锈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89.
为明确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群体毒性结构,2016-2019年采用44个近等基因系和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品种,对甘肃省采集的231份小麦叶锈病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标样中共鉴定出135个致病小种类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类型为THTP(6.49%)、THTS(6.06%)和THTT(5.63%),其次为TKTT(3.46%)、NHFF(3.03%)和LHFF(2.60%);毒性基因 V9 V19 V23 V25 V28 V29 V47 V51的出现频率在15%以下,其相对应的抗叶锈基因 Lr9 Lr19 Lr23 Lr25 Lr28 Lr29 Lr47 Lr51在抗病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被测小麦叶锈菌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04 6,Shannon信息指数(I)为4.281 5,说明甘肃省内小麦叶锈菌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甘肃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遗传相似度系数范围为0.855 4~0.993 7,陇东地区(平凉和庆阳)与陇南地区(天水和陇南)亲缘关系最近,与中部地区(定西和兰州)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0.
2000-200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 2 0 0 0 - 2 0 0 1年对甘肃省 335份条锈菌样的监测结果。共监测出 2 8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 ,其中能够明确归类的 32 9份 ,占 98.2 %;两年间小种变化总趋势基本相同 ,仍以 Hybrid46及水源致病类群为主 ,所不同的是优势小种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定名的条中 32号及水源类型 14已成为我省的优势小种 ,条中 31号已降为稀有小种 ;条锈菌中 Yr- 9、Yrsu、Yr36、Yr46仍为我省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