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7篇
  5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5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鱿鱼类资源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近几十年随着传统渔业资源量的下降,短生命周期的鱿鱼类产量出现持续增加,并已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由于鱿鱼类为短生命周期鱼类,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这一特点使得传统基于种群动力和生物学过程的资源量评估模型并不能很好地估算其资源量,为了了解环境因子和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目前的研究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环境因子对鱿鱼类资源量变化的影响机制,但是还不能完全利用环境变量来预测资源量的变化;本文还归纳了主要经济鱿鱼类栖息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活史各个阶段(孵化、仔稚鱼、成鱼和产卵)和资源补充量的影响,总结了目前研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应放在环境因子如何影响鱿鱼类生活史阶段中的孵化到仔稚鱼过程,从而能够提高对鱿鱼类补充量大小的估测精度,为其资源评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43.
<正>随着奶牛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近年来,我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量引进奶牛,一些传染病也随之引入。国内部分牛场出现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和病毒性腹泻(BVD)的群发。由于牛  相似文献   
44.
在浙江绍兴烟区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在等氮条件下,有机氮部分替代无机氮对香料烟产值及上部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有机氮和无机氮比例下,有利于香料烟的产量、产值及上等烟比例的提高,上部叶(A1)烟碱、总氮含量的减少,同时有利于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糖碱比、钾、氯、矿质元素的增加。对浙江绍兴烟区而言,有机氮和无机氮比例为50∶50时,香料烟产量、产值最高,上部烟叶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5.
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郊区6个未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BVD)免疫牛场的546份奶牛血清样品,使用牛病毒性腹泻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并对其中3个牛群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血清抗原筛查。共检出阳性血清514份,总阳性率94.1%,其中5个牛场的场内血清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牛病毒性腹泻持续性感染牛(PI牛)筛查的3个牛群均有阳性牛检出。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感染和接触史,应采取净化措施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6.
奶牛场病毒性腹泻清除计划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某牛场977头牛采用抗原捕获ELISA方法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持续感染牛的筛查,共检出8头阳性牛,其中后备牛7头、成母牛1头。在后续新生犊牛检测中检出1头阳性犊牛。后备持续感染牛表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配种延迟,与国外报道一致。以抗原检测为手段的持续感染牛的清除计划,可用于奶牛场病毒性腹泻的清除与控制。  相似文献   
47.
使用FTA卡片法提取卡耶他环孢子虫DNA,利用特异性引物组F1E/R2B、CC719/CRP999进行巢式PCR,得到1条298bp的特异条带。并以柔嫩艾美尔球虫、贝氏隐孢子虫等作为对照,结果显示,除卡耶他环孢子虫外,均无特异性条带。用卡耶他环孢子虫卵囊进行巢式PCR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敏感度最高达1.0×100个/mL。  相似文献   
48.
北京地区规模化牛场BVDV持续感染牛清除方案的初步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VDV持续感染牛(persistently infected,PI)是造成牛群内BVD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为摸清北京地区BVDV-PI牛分布情况,探索BVD清除方案,本次筛查利用抗原捕获ELISA,对北京地区7个规模化奶牛场共14028头荷斯坦奶牛进行BVDV抗原检测。共检出PI牛58头,其中成母牛9头,后备牛49头;场内阳性率0.04~1.02%;PI牛与健康牛相比,平均出生体重相差5.9kg(P0.05),15月龄时体重相差94.6kg(P0.05),平均初配月龄和首次怀孕月龄分别延迟2.9个月和4.9个月(P0.05)。结果表明,PI牛个体发育缓慢且繁殖性能低下,但部分牛临床表现正常。以抗原捕获ELISA为主要检测手段的清除方案是控制BV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
<正>化学防治是保护和巩固绿化美化成果必不可少的措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由于城市生态环境非常复杂、人多、车多、建筑物  相似文献   
50.
试验对牛奶中的土霉素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对牛奶中土霉素的临床消除情况进行了探究。样品前处理过程中,选取0.1mol/LNa2EDTA-Mcllvaine缓冲溶液提取牛奶中的土霉素,正己烷除脂及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釆用Symmetry Shield RPC18(250mm×4.6mm,5μm)反相色谱柱,以乙腈和0.048%的磷酸溶液(pH2.5)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方法改进后,土霉素的出峰时间为6.5min,峰形尖锐,与样品中的杂质峰分离良好。土霉素标准溶液在5~20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R2=0.9999;牛奶中土霉素在10、20、100μg/kg3组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9%、90.5%和87.8%,批内变异系数范围为2.2%~5.8%,批间变异系数范围为4.0%~5.1%。土霉素在牛奶中的检出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适用于研究土霉素在牛奶中的残留消除规律。选取了29头产后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分成4个不同剂量组(2、3、4和5g),通过子宫内灌注土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然后采用优化后的方法检测牛奶中残留的土霉素。结果发现,4g及以下剂量组给药72h后,牛奶中的土霉素可以消除至残留限量以下;而当给药剂量达到5g时,72h后牛奶中的土霉素未消除至残留限量以下,因此不建议采用5g及以上剂量灌注病牛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