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2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对低温胁迫下油棕幼苗生理的影响,为提高油棕种苗抗寒能力及进行抗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油棕幼苗期,于10℃低温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ABA后,测定油棕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分析油棕幼苗的抗寒性能.[结果]在10℃胁迫下喷施ABA,油棕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及脯氨酸、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SOD和POD活性显著下降.喷施50.0~200.0μmol/L ABA处理在降低幼苗质膜透性和SOD活性的同时,抑制了MDA和H2O2含量上升,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并提高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结论]低温胁迫下喷施ABA可提高油棕幼苗抗寒能力,以喷施200.0 μmol/L ABA的抗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2.
低温及干旱胁迫对槟榔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槟榔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低温和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和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受害指数增大,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酶活性变化趋势出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现象,POD酶活性整体变化趋势呈"S"形变化,两者可能在逆境处理过程中具有互补作用;槟榔对低温胁迫的反应敏感程度大于干旱胁迫的影响。槟榔对逆境环境(低温和干旱)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机制,该研究结果对于槟榔品种的引种或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椰子AFL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椰子叶片为试材,通过对AFLP反应体系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宜椰子的AFL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本研究最终确定了20μL PCR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为:预扩增产物稀释20倍液2μL,dNTPs 0.5μL,引物1.0μL,Taq聚合酶0.2μL,MgCl22.0μL。该优化体系稳定可靠,适合应用于椰子AFLP分析。  相似文献   
84.
槟榔不同品种幼苗耐寒性比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低温胁迫过程中槟榔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_(50)),评价了不同品种槟榔的耐寒性.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过程中, 4个槟榔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均随温度的下降而不断上升, 但上升幅度因品种而异.4个品种耐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 Tw>Qz >Qh>Ld.槟榔品种低温处理后叶片受伤害程度与电导率测试结果吻合, 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槟榔抗寒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海南30年的温度气象资料,认为海南的气温适合槟榔的生长,冬季不同月份极端低温危害也不容忽视.该试验结果可以为抗寒槟榔种质筛选和槟榔抗寒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干旱胁迫对槟榔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槟榔盆栽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SOD酶活性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OD酶活性整体变化趋势呈"S"形变化,两者可能在逆境处理过程中具有互补作用。槟榔对逆境(干旱)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机制,该研究结果对于槟榔品种的引种或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不同椰子品种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引进的国外椰子品种红矮、黄矮、小黄椰子、香水椰子和我国的椰子品种本地高种、文椰78F1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品种在大田生长状态下树冠、茎叶、花器官和果实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本地高种椰子生长势最强,而产量却较低;从国外引进的红矮和黄矮椰子对我国热区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果实的品质好、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可在适宜的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7.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之一,享有“世界油王”之称。缺少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是限制我国油棕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选育适应我国栽培的油棕品种并对优良育种材料提供参考,对6个引自哥斯达黎加的油棕品种的植株生长、果穗、果实、产油量等性状进行观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种植4年后,6个品种植株的自然高度为3.45~4.78 m,冠幅为5.28~6.11 m,茎高为81.50~105.00 cm,叶片总数为32.50~41.50片/株,叶片长度为332.25~391.75 cm,新增叶数为18.00~22.50片/(株·年),其中2号和5号品种的植株相对较矮小;6个品种均属于中小果且为薄壳类型,其中1号品种的幼果为绿色,且成熟果穗中有30%~75%的果实没有核果(无籽),3号品种的幼果有绿色和黑色,其他品种的幼果均为黑色;6个品种的果穗数为8.48~13.31串/(株·年),果肉/果实比重为73.65%~83.50%,果实/果穗比重为53.45%~59.21%、果肉出油率为47.92%~54.10%、果穗出油率为20.83%~24.93%,具有高产的潜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间在第一主成分无明显分离,层次聚类和热图可视化了6个品种植株农艺性状指标的聚类情况。6个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与果穗性状、果实性状和果穗出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指标可作为产油量鉴定指标,为未来油棕高产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8.
以2年生的油棕幼苗为材料,根据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设置4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分别为CK(自然温度处理),16℃(T1处理)、12℃(T2处理)、8℃(T3处理),处理20 d后,分析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棕叶片氮、磷、钾和镁含量在T1和T2处理下比CK有所降低, 其中叶片氮、磷和镁的含量在CK、T1、T2处理之间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叶片钾和镁的含量在T3处理反而最高;铜和铁的含量在CK处理下最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大;锰和锌的含量在低温处理下都比CK高,尤其在T2和T3处理下,和CK都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该结果为进一步探明低温对油棕养分的吸收和运转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
棕榈仁粕是油棕榨油副产物,营养价值较高,作为饲料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棕榈仁粕作为饲料的应用情况,希望能为利用棕榈仁粕作为饲料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90.
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表达特性及不同浓度ABA对其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提高不同品种油棕幼苗抗寒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油棕新品种Ni、C×N、B×E、D×N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15、10、5 ℃,5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4种油棕幼苗的NCED3基因表达特性;然后,10 ℃低温胁迫下对4种油棕幼苗外施不同浓度ABA(50~300 μmol/L ABA),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触发4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的过量表达,外施50~300 μmol/L ABA均降低幼苗质膜透性和SOD酶活性,抑制MDA和H2O2含量上升,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进而提高油棕幼苗抗寒性。4个品种中,B×E材料的耐寒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