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矿山复垦地土壤质地及其颗粒含量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但分析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地处黄土区的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法、多重分形分析等方法,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与土层深度相关性较小,各土层中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大致为2∶2∶1。2)研究区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为壤土、粉壤土和砂壤土。3)浅土层中砂粒含量由中心向南北两侧或四周递增、粉粒则递减,深土层中砂粒、粉粒含量多呈由西向东递减,各土层黏粒均由西向东递增。4)各土层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20~30 cm土层>40~50 cm土层>50~60 cm土层>30~40 cm土层>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本研究成果可以明确黄土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质地及其各机械组成的状况,反应各处重构土壤的通气、保水肥状况,指导该区域后期的重构土壤改良和管理措施;其他未复垦区可以结合本次研究区的土地复垦措施及对应的土壤质地状况,来调整复垦措施,使得重构土壤利于当地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5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耕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银贵  程烨  付梅臣  边振兴  郝银 《土壤通报》2007,38(6):1123-1126
耕地的人口承载潜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耕地粮食单产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每千人粮食单产量来反映耕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将历年千人粮食单产量分成5个等级来反映耕地的人口承载力的年景状况。然后采用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运用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未来耕地人口承载潜力状况。本文以三峡库区开县1960 ̄2004年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人口数量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考察数据,运用加权马尔科夫链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加权马尔科夫链在耕地人口承载潜力应用上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彭州市熙玉村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景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  曹银贵  王静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0):316-321
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特征,探讨农村居民点综合景观状况和理论整理潜力之间的关系。以2008年成都市彭州熙玉村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从农村居民点规模、用地、分布及形状的角度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综合景观状况指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综合景观状况与景观指数对综合景观状况的贡献。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并探讨了综合景观指数与理论潜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熙玉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较高,并且密集区比较多,农村居民点的疏密程度受海拔与坡度的影响比较大;大部分小组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并且居民点之间衔接比较紧凑,居民点形状比较规整。大规模的集中居住区和散居户或小规模的居住区同时存在;整体景观状况是综合的,是多个景观指数在特定区域内按照一定的贡献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研究区的综合景观状况,就得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和形状着手;综合景观指数与理论整理潜力的相关性比较强,二者关系的趋势线呈抛物线状,在农村居民点综合景观指数比较高的区域,其理论整理潜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4.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 68波动上升至0.004 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 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55.
基于政策量化的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政策量化,定量评价 1996—2017 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效果,计算耕地保护政策贡献率,检验耕地保护政策发挥的作用,为发展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 3 个维度对在 1996—2017 年内起作用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计算研究期内每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强度指数,结合耕地面积和耕地保护相关社会经济因素,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在对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根据模型定量分析 1996—2017 年耕地保护政策效果。【结果】1996—2017 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保护了相当于 2017 年 1.59% 的耕地,占 1996—2017 年耕地减少总量的 24.47%;1996—2003 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保护的耕地相当于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总量的 18.14%;2003—2017 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保护了相当于 2017 年 0.70% 的耕地,占 2003—2017 年耕地减少总量的 44.37%。【结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切实有效,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需长期坚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数量保护体系在 2003 年后逐渐完善、成熟,今后在把更多精力放在耕地质量、生态保护的同时,应继续维持或强化耕地数量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