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19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方案研究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61 2 1份为材料 ,以 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 ,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可作为检验各取样方案所得的核心种质的指标 ,通过检验可知 ,以丁颖和程王两种分类体系为分组原则、以平方根或对数法确定组内取样比例采用聚类法在组内进行取样是比较好的取样方案  相似文献   
112.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13.
为促进中国西南大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解决中国大麦生产下滑的问题,概述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麦生产与生物多样性、啤酒大麦与啤酒麦芽产业、饲料大麦与畜牧业、功能大麦与功能食品四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利用、成功经验及其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大麦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首次提出了人类慢性病爆发的根源在于古代人的糙米和大麦为主食转变为现代人的精米和小麦精面为主食;研究结果为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府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4.
用Griffing和Robinson等法对6个亲本配制双列杂交组合进行啤酒大麦穗部籽粒性状遗传特性、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实步研究。结果表明:(1)粒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穗中部粒径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穗基部长的遗力高而顶部低,粒径传力则是基部和顶部高中部低。(2)籽粒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无直接联系,选配亲本时二者须统筹考虑。(3)不同组合杂种优势差异较大,以国外品种和国内品种杂交优  相似文献   
115.
云南三种野生稻的濒危现状与研究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分布于云南21个县143个点的热带、亚热带温热生境中的三种野生稻,由于人为干扰和生境被破坏,居群大量绝灭,尤其是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报道了云南野生稻的濒 状况及研究利用现状,探讨了致濒的原因及利用对策,着重强调建立野生稻原生地自然保护点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6.
以昆明小白谷和大理早籼杂交培育的孕穗期耐冷性重组近交系(RIL)为材料进行籼粳稻区水稻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稻区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和总粒数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2)籼粳稻区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冷凉粳稻区株高与结实率等性状密切关性;相反高温粳稻区穗颈长与穗部4个性状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3)遗传研究表明对低温和高温均敏感的穗颈长和结实率受主效基因控制,多数弱耐冷单株的耐热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17.
药用大麦及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全面了解药用大麦研究现状,从药用大麦的本草考证、药用大麦活性成分的种类、作用及检测方法以及积累规律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从药用植物品质育种的角度,分析了药用大麦品质遗传育种的背景、研究方法,揭示了药用大麦品质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为大麦资源开发和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以及药用大麦的基础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8.
119.
 用耐冷性极强的地方稻种与十和田研制的近等基因系(NILs)及亲本共29份,2004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低田温冷泉水)和嵩明阿子营两种极端冷害条件下进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考查了17个农艺性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极端冷害下23份NILs的结实率超过轮回亲本十和田(0.47%),超过十和田10%的NILs共有14份,如昆明小白谷与十和田配制的TKB6F6(44.2%),结实率不但高于十和田而且接近昆明小白谷; (2)昆明点结实率与穗颈长(0.878**)、实粒数(0.977**)、秕粒数(-0.879**)、花药体积(0.851**)呈极显著相关;(3)阿子营点结实率与株高(0.612**)、穗颈长(0.511**)、第一节长(0.544**)、实粒数(0.958**)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0.
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群中7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及其1/2P(P—1)配制的21个组合进行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高原冷凉稻区鉴定出孕穗期耐冷性同属极弱级热带粳、光壳稻与普通粳型所携的耐冷基因不同与冷驯化有关,粳亚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划分为热带粳、光壳稻和普通粳3大类型。(2)耐冷性弱的不同生态群品种为背景,推断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穗期耐冷基因的显隐关系、耐冷性的受控基因对数及其基因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