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91.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mus,giant salamander)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方法】从患病大鲵的腹水和肠道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培养,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再对52尾健康的1龄大鲵进行感染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过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确定了4株细菌,室内感染试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要致病菌;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也再次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结论】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92.
鲤疱疹病毒2型武汉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细胞培养、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巢式PCR检测以及病毒DNA克隆与测序分析等技术, 从湖北武汉一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患出血病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gibelio)体内分离鉴定了一株鲤疱疹病毒2(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病毒, 命名为鲤疱疹病毒2型武汉株(CyHV-2-WH)。患病鱼组织匀浆液接种锦鲤鳍条细胞系(Koi-Fin)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用患病鱼组织匀浆液与细胞培养物分别人工感染异育银鲫, 均可重复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死亡率达100%。患病鱼脾与肾脏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病毒为具囊膜的球形病毒, 囊膜直径为170~200 nm, 病毒衣壳直径为110~120 nm,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组装。采用CyHV-2的特异引物对病鱼样本和感染细胞培养物样本进行巢式PCR检测, 均能扩增出357 bp的目的条带, 将该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比对分析后发现, 其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CyHV-2毒株的DNA解旋酶基因高度同源(99.44%以上), 与鲤疱疹病毒3(CyHV-3)也有较高的同源性(81.55%)。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CyHV-2-WH株与JS2012H.FukudaYC110907CyHV-2病毒株属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93.
锦鲤疱疹病毒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聪慧  徐进  刘文枝  周勇  曾令兵 《水产学报》2015,39(9):1422-1431
本文根据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KHV)保守的DNA聚合酶(Sph)基因,设计一组单交叉扩增引物,以构建的Sph基因重组质粒作为标准DNA模板,采用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Single 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SCPA)进行扩增及优化反应体系,并结合核酸试纸条技术(Nucleic acid test strip detection method),建立了快速可视化检测锦鲤疱疹病毒的单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检测方法(KHV-SCPA)。KHV-SCPA法可在63℃下60min内实现循环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呈现梯形条带,可特异性地检测出KHV,灵敏度较之常规PCR方法提高约1000倍。结合核酸试纸条检测技术,在3~5min内可对反应产物进行可视化检测。KHV-SCPA检测方法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可应用于锦鲤疱疹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中,为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4.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后大鲵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作为免疫原(F-AH), 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健康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分别于免疫后的第147142128天采集血液样品, 进行大鲵外周血液的血细胞计数与白细胞组成分析, 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 于免疫28 d后进行攻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在免疫后第4714和第21, 免疫大鲵外周血中血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其中, 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于第4天达峰值, 分别为7.83×107/mL6.74×106/mL;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在第4天达峰值, 28.60%,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第7天达峰值, 10.53%; 吞噬细胞活性显著提高, 且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值, 分别为34.09%3.73。随后, 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和抗体效价显著增加, 均在第21天达峰值, 分别为75.30%1426.67。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 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23%。由此可见, F-AH免疫原能够通过促进血细胞数量的增加、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以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等方式提高大鲵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95.
患病大鲵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濒死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YZ01,经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及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均表明该病原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人工感染试验可致健康大鲵出现与自然患病大鲵相同的症状,并从感染患病大鲵体内再次分离到该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和头孢呋辛等18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96.
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鳍条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系,定名为BC-Fin。青鱼鳍条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已稳定传代培养50多代,其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佳培养基为L-15,最适血清浓度为1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0.6 h。青鱼鳍条组织细胞液氮冷冻保藏6个月后,经台盼蓝染色,约(90.09±4.65)%的细胞具有细胞活性,复苏后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第16代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48),第41代细胞染色体众数为46。通过对离体培养细胞的线粒体中的16S rRN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获得长度为320 bp的核酸片段,核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与青鱼16S rRNA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8%,表明该细胞来源于青鱼。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后BC-Fin细胞系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为105.33±0.21TCID50/m L,且PCR检测可检测出细胞培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表明BCFin细胞系对草鱼呼肠孤病毒较敏感。  相似文献   
97.
正一、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诊断方法1.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症状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河北、天津等鲫鱼主养区域一种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在江苏盐城地区尤为严重。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 HV-2)感染养殖鲫鱼而引起、以广泛性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水温广泛,在15~30℃均可发  相似文献   
98.
水产抗菌药物联合抗菌作用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详细地介绍了水产抗菌药物联合抗菌作用的测定方法及抗菌效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9.
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新药“康达富”对鳗鲡弧菌、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该药对鳗鲡弧菌、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04mg/ml和0.0004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008mg/ml和0.0008mg/ml。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检测了“康达富”商品药的原药A和原药B对鳗鲡福建爱德华氏菌的联合杀灭作用,结果表明,两种原药的杀灭效果呈显著的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微量细胞培养系统测定草鱼出血病病毒854株在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CIK)上的繁殖动态。病毒在感染后12小时滴度开始上升,24~72小时呈对数上升,84小时病毒滴度达到最高点,以后渐趋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