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聚合育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叶枯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聚合多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携带Xa4、xa5、xa13、Xa21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IRBB60与8个水稻新品系,组配8个杂交组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从F2和F3群体中共获得216个携带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纯合体。用华南地区的5个白叶枯病病原菌小种进行田间接种的试验表明,4个抗性基因聚合系的抗性水平高于只带1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这些聚合系可用作华南地区高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2.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的建立及其在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病圃法是目前自然接种类应用最广的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病圃应设置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的稻瘟病常发、重发区,并插植合适的感病诱发品种群.广东3个病圃设置合理、小种多样性、代表性好,年度间鉴定结果稳定可靠.2004~2006年对145个广东省区试品种在病圃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米质、产量提高的同时稻瘟病抗性水平均有所提高.说明将病圃作为抗性筛选基地对亲本或低分离世代进行抗瘟筛选有益于降低抗病育种的盲目性和年限.  相似文献   
23.
以水稻核心种质的创新利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丰华占、丰丝占、黄华占、华新占、黄莉占、黄丝占的选育过程及选育结果,从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分析了丰八占及其衍生系列品种育种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24.
抗白叶枯病Ⅴ型菌基因在杂交稻上的遗传表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显性抗病基因Xa-3的品种IRBB203和含Xa-7基因的IRBB7、8072-2与不育系珍汕97A、珍汕9723A杂交,其后代表现出不同的遗传特性:IRBB203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均只抗Ⅴ型菌而不抗Ⅳ型菌;8072-2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表现抗Ⅳ型菌而感Ⅴ型菌,与珍汕9723A杂交的F2对Ⅴ型菌的抗感分离比接近9:7,回交F1抗感分离比接近3:1;而IRBB7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为全感,说明不育系对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复杂的互作效应,而非简单的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25.
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变异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监测剖析了1996-2000年广东省水稻白叶片枯病菌致病性变异动态。从全省42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样分离提纯168个菌株,在中国鉴别品种上测定,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个致病型。各菌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8.45%、21.43%、12.50%、26.79%、20.83%。Ⅰ、Ⅱ、Ⅲ、Ⅳ型菌在全省各稻区均有分布,尤其Ⅳ型菌出现频率最高,分布面甚广,为广东的优势致病型;Ⅴ型菌主要在粤西地区出现,在广东仍属局部发生,但近年新区不断出现,有继续扩展之势。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品种抗性有关,致病力较弱的Ⅰ、Ⅱ、Ⅲ型菌主要从抗性较差的杂交稻品种中分离,抗Ⅳ型菌品种感染强致病菌系Ⅴ型菌。  相似文献   
26.
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白叶枯病菌优势致病型Ⅳ型菌和强毒菌系V型菌鉴定14 ̄16期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稻和资源332份次,结果筛选出抗Ⅳ型菌的品种(系)123个、抗V型菌的品种(系)46个;同时发现抗V型菌品种兼抗Ⅳ型菌,对2套近等基因系品种的抗性分析表明,有些抗性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国际水稻遗传评价网 (INGER)的1994年杂交水稻圃(IRHON)采用增广设计,包括了6个国家的17个地点和89个品种。为充分了解这类多点试验中关于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用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AMMI)模型,以若干项乘积之和估算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借助双标图,可鉴别对地点有特殊适应性的品种。如果有参试地点的环境因子的数据,AMMI 模型还可帮助我们用环境因子解释品种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通过本文对1994年杂交水稻圃数据的分析,我们看到AMMI模型是分析多点试验数据的非常有效的工具,能为育种项目和决策部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品种适应信息。  相似文献   
28.
白粳占是以五百粒与粳籼89杂交的中间材料为母本,与广东省优质丰产地方品系抗白粳籼占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该品种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1~3级)兼抗稻瘟病,产量与区试对照品种玉香油占相当,米质达到省标优质3级。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中南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晚季种植,特别适合广东省珠江口以西,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系V型菌主要发病稻作区江门、阳江、湛江及雷州半岛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9.
Basmatic370突变体BTX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TX是由Basmatic370突变而来的优质抗源籼稻品种,它对稻瘟病菌(Man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具有广谱抗性.为了挖掘和定位BTX含有的稻瘟病抗性基因,首先利用7个对丽江新团黑谷(LTH)致病,但对BTX非致病的稻瘟病菌株95-59a、98-288a、00-193a、05-20a、05-135a、06-138a和RB6分别接种以BTX为抗性供体、LTH为感病亲本获得的102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其中3个菌株95-59a、98-288a和05-20a在RILs后代群体的抗感比率符合R:S=3:1,其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而其余4个菌株00-193a、05-135a、06-138a和RB6在RILs后代群体的抗感比率符合1R:IS,它们的抗性由一对基因控制.本研究选用致病谱较广的菌株00-193a进行抗性基因标记定位,旨在鉴定出对华南稻区具有广谱抗性的稻瘟病基因.用菌株00-193a接种由BTX和LTH杂交获得的F2群体后代个体,F2后代群体的抗感比率符合R:S=3:1,表明BTX对接种菌株的抗性受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并由此构建了由400个极端感病个体组成的作图群体用于基因的分子定位.选用250个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由00-193a接种的RILs群体构建的抗病池和感病池进行筛选和连锁分析.结果发现,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1个微卫星标记RM224与抗性基因连锁.进一步连锁分析表明,共有5个标记RM27181、RM27272、RM224、RM27334和RM37363与目的抗性基因Pibt(t)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7.74 cM、1.50 cM、0.25 cM、10.59 cM和13.24 cM.基因被初步定位于RM224和RM27334之间约10.84 cM的遗传区域.  相似文献   
30.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 W1和 W78两株系 R2扰病变异植株,在 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 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