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水稻对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者报道了水稻对广东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抗性研究与抗源筛选评价结果。从1076份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29份抗病材料,占2.70%。其中IRBB7等5份具有广谱、高抗兼较好农艺性状。由日本和国际水稻所鉴定的14个抗性基因中Xa-3、xa-5、Xa-7、xa-13等抗Ⅴ型菌。抗Ⅴ型菌材料多数兼抗其它菌型,但亦有一些不抗Ⅳ型菌,表明菌型与品种间有强烈互作效应。水稻对Ⅴ型菌抗性与其类型有关,梗稻与籼稻、糯稻与粘稻、国外稻与国内稻比较,抗病率均以前者为高。  相似文献   
32.
引致天优998抗性丧失的稻瘟病菌小种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采自雷州严重感染稻瘟病的杂交稻天优998穗颈瘟标样进行了病菌单孢分离,获得11个来自不同地点的分离物,并利用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1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3小种。选取TY1、TY4、TY21等3个菌株对广东部分品种(组合)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在测试的44个品种(组合)中,对测试菌表现高感的有天优998、博优998、博优903等11个品种组合;表现中感的有Ⅱ优3550、汕优3550、K优451、金优253、两优326、特籼占13、野丝占等7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的有优优122、龙优665、汕优46、粤杂763、粳籼89、粤香占、丰丝占、白香占等26个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33.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34.
航恢七号空间诱变变异株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卫星搭载水稻品种航恢七号SP3代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并对抗性变异株系作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250个航恢七号SP3代农艺经济性状优良株系经接种后,抗性变异株系H24对菌株GD3286表现抗性分离,分离比例为119∶108,其抗性遗传可能受2对互补抗病基因控制,且在SP4代仍存在抗性分离;H24SP5代株系的抗谱较原种对照显著提高,其抗谱达到84.4%,而原种对照的抗谱仅为40.6%,且H24对部分致病谱较广或专化性致病菌株表现抗病突变。经全基因组内微卫星多态性分析,H24与原种对照间未表现DNA多态性。  相似文献   
35.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精细定位的区域包括三个与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为研究这三个候选基因在水稻抗性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水稻白叶枯黄单胞菌SCB4-1(Ⅳ型菌)接种分别在20℃、26℃和32℃条件下栽培的感病品种IR24及其含有Xa7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7,采集接种前0d(对照),及接种后0.5d、1d、2d、3d、4d、5d和6d的叶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Xa7三个候选基因(CG-XA7-1、CG-XA7-2、CG-XA7-3)在IRBB7和IR24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CG-XA7-1和CG-XA7-2在IRBB7的表达量比IR24的低,CG-XA7-3的个别时间点在IRBB7的表达量比IR24的高,但并不显著;在26℃和32℃条件下,三个候选基因在IRBB7的表达量比IR24的高。对于抗病品种IRBB7,三个候选基因在26℃时的相对表达量比在20℃和32℃的高;对于感病品种IR24,三个候选基因在20℃时的相对表达量比在26℃和32℃的高。根据白叶枯病的发生适宜气温为25~30℃,而20℃以下和33℃以上该病发生受抑制的特点,测试的三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能在白叶枯病抗性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基因组学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植物基因组学方法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上的应用在部分领域进行回顾。从结构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以及生物信息学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植物抗病性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为了解华南稻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变异动态,采集华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标样分离病原菌,应用中国鉴别寄主IR26、南粳15、爪哇14、特特普、金刚30和国际水稻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两套鉴别寄主,在水稻孕穗期采用剪叶法接种,依据寄主和菌株的互作反应检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结果显示,参试菌株可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Ⅸ六个致病型和R1、R2、R3、R4、R5、R8、R10七个致病小种。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27.40%、19.30%和44.67%、15.34%,为华南稻区优势种群。Ⅸ、Ⅴ、Ⅳ致病型和R8、R5小种对500份华南稻区品种资源的致病率依次为96.40%、95.00%、50.40%、62.00%和42.60%;Ⅸ致病型毒性最强且发展很快;强致病菌系Ⅴ型已替代Ⅳ型发展为华南优势致病菌系。  相似文献   
38.
在对广东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变异动态监测中,发现了在中国鉴别寄主金刚30、Tetep、南粳15、Java14、IR26上的反应为SSSSS模式的菌株。该菌株有别于SRRRR(Ⅰ型)、SSRRR(Ⅱ型)、SSSRR(Ⅲ型)、SSSSR(Ⅳ型)、SSRRS(Ⅴ型)、SRSRR(Ⅵ型)、SRSSR(Ⅶ型)、RRRSR(云南菌型)8个类型,是1个新致病型菌系。对该菌系致病性测定的结果显示,其致病谱广、毒性强,是1个高致病性菌系。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新致病型的发现及致病性测定@曾列先$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相似文献   
39.
“青华矮6号”对稻白叶枯病的抵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4两年在河南新乡七里营从不同虫量、不同世代、棉花不同肥力水平三个方面,采用同步人工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明确了下面几点:1.据田间定期调查统计,每头二代幼虫约危害10~13个蕾,0.5~0.6个顶尖,每头三代幼虫约危害8~9个蕾,0.3朵花,2.5~2.9个铃。被害蕾全部脱落,被害顶尖不能继续生长,被害部以下长出疯条,蕾铃数大减。部分被害铃霉烂甚至脱落,另一部分仅蛀食部位受损。2.二代棉铃虫危害期棉株受害后有足够的时间补足失去的棉蕾。在一定受害程度内不引起减产,轻度受害甚至增产。受害超过限度,因补偿棉蕾数不足,秋桃比例增加而减产。三代棉铃虫危害期棉株的补偿能力已大为下降,减产比二代棉铃虫引起的严重。3.二代棉铃虫为害期,不同肥力水平的棉花对幼虫危害的忍受力有显著差异。肥力水平高的补偿能力强,减产少或不减产。反之,肥力水平差的棉田受害后减产重。4.由虫量(自然对数)损失率回归线间的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年重复试验之间无显著差异;二代三个肥力水平之间 a 值差异显著、b 值差异不显著;二代低产及三代三个肥力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得到下面三个回归方程:(?)=-14.59565+4.21216lnx±2.5(?)=-9.82564+4.21216lnx±2.5(?)=-13.56878+7.04571lnx±3.7y_1、y_2、y_3分别代表高产二代、中产二代、三代(包括低产二代)的损失率,x 为百株虫量。由此得出高产地二代防治指标是36头/百株;中产地二代防治指标是12头/百株;三代及低产二代下方治指标是8头/百株。  相似文献   
40.
用人工接种方法,从水稻感病品种青二矮和桂朝二号体细胞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后代(R2)中,筛选抗白叶枯病变异株系。测试932个株系,发现12个有抗性变异,其中7个整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一致抗病,另5个则有抗感分离。在有抗性变异的12个株系中,6个是从含白叶枯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得来的327个无性系中筛选出来的;另6个是从来源于不含病原菌培养过滤液培养基培养的605个无性系中产生。变异率分别为1.83%和0.99%。经测定W1和W78两株系R2扰病变异植株,在R3、R4均抗病。它们的抗性与原种及感病对照品种金刚30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与抗病对照品种IR26属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