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4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水稻新品种白香占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工接种和病圃鉴定方法评价白香占等水稻新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白香占高抗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型菌和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抗强毒菌系Ⅴ型菌,具广谱抗性;对广东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B、ZC群小种抗性频率分别为100%和92.6%,总抗性频率96.9%,对叶瘟和穗瘟的抗性均为1级,综合评价高抗稻瘟病。  相似文献   
42.
用注射菌丝碎片与分生孢子混合液的人工接种方法,对近年来的华南水稻籼稻新品种(组合)140个在网室内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接种方法是成功可行的,55.8%的参试品种病粒率在30%以下,筛选出6个高感品种可作为人工接种的感病对照.病粒率小于10%的材料有32个.  相似文献   
43.
三黄占2号EMS诱变突变体库的构建与稻瘟病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黄占2号是国际公认、具有稻瘟病持久抗性的籼稻品种.为了获得用于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基因鉴定及机制研究的突变体,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对三黄占2号进行诱变处理,创建突变体库,并对三黄占2号EMS突变体进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成苗率50%为标准,筛选出最佳EMS诱变浓度为0.8%.从M2代起以单粒传方法进行突变体库的构建,获得了性状相对稳定的7 387份M4代突变体.广东阳江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约有5.9%和5.4%的材料的叶瘟和穗瘟抗性分别发生了突变,并观察到多种抗性变化类型,从中筛选出300份突变体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4.
广东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分析与利用策略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室内苗期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鉴定方法,对广东154个早晚籼稻品种(系)进行了抗稻瘟病鉴定,综合抗谱测定和病区病圃鉴定结果,把154个品种归为6个类别,高抗的22个,占14.29%,抗的有23个,占14.94%,中抗的有30个,占19.48%,中感的有22个,占14.29%,感的有27个,占17.53%,高感的有30个,占19.48%。比较了品种的抗谱、田间叶瘟以及穗瘟三者间的关系,大部分品种三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但有少数品种的相关性较低。3个稻瘟病圃的病害严重度排序为从化病圃、阳江病圃及龙川病圃。对抗~高抗的部分品种进行亲本分析,结果表明:广东近年来新品种的抗稻瘟病亲本来源主要有28占、巴太早香I、R64等抗源稻种。提出在抗病品种的选用上,尽量考虑抗病品种的多样性,避免来源于相同抗源的抗病品种在一个区域的单一种植,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测试了八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Xa4、xa5、Xa7、Xa10、Xa11、Xa14和Xa23在相应载体品种上对华南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反应;分析了Xa4、xa5、Xa7和Xa23抗病基因与不同感病品种杂交组合F_1的抗性表达模式以及显性抗病基因Xa7和Xa23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大部分抗性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达一致,但也有少数基因在不同载体品种上抗性表现不一,甚至截然相反,说明不同遗传背景对抗性表达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因不同抗性基因而异。隐性抗病基因xa5(IRBB5)和显性抗病基因Xa23(CBB23)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分别表现感病和抗病,符合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而2个显性抗病基因Xa4(IRBB4))和Xa7(IRBB7)与感病亲本组合的F_1代,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抗病,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有部分组合的F_1代表现感病,不符合显性基因的抗性表达模式。在杂交水稻上的利用价值方面,Xa7与2个不育系组合的F_1代均表现高感,不宜在杂交水稻上利用;Xa23(CBB23)与4个感病亲本,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常规稻组合的4个F_1代全部表现抗病,抗性在F_1充分表达,在杂交水稻上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水稻恢复系华占抗稻瘟病遗传分析及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占是近年来我国新选育的恢复系,广泛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中,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对稻瘟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华南稻区的62个稻瘟病菌株对恢复系华占、明恢63和广恢998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华占对接种菌株的抗谱达到95.2%,对稻瘟病表现出广谱抗性。为进一步了解该恢复系所含的抗稻瘟病基因,以高感稻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母本,以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丽江新团黑谷(LTH)/华占的F2抗病遗传分析群体。利用对华南水稻品种具有致病谱较广的稻瘟病代表菌株GD00-193a对随机选择的1 000个来源于LTH/华占的F2个体及其F1个体进行抗病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1个体表型全为抗病,1 000个F2个体的抗/感比率符合3∶1的显性单基因分离比,说明华占至少含有一个显性抗稻瘟病基因。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50对SSR引物,通过分离群体分析结合隐性群体分析法将华占的一个抗稻瘟病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的Pi2/Pi9/Pi50区域。通过Pi2等位基因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华占含有Pi2抗病基因。本试验结果为华占在杂交稻上的应用及其配组组合的品种布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7.
利用抗Ⅴ型菌基因xa5结合稻瘟病抗源.选育出广东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并抗稻瘟病的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该品种的育成,对提升我省抗病育种水平,解决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病区及稻瘟病区生产所需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是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对新选育的抗白叶枯病品种绿珍8072和白香占抗性基因鉴定及遗传分析,以供生产应用参考。以绿珍8072和感病籼稻品种金刚30杂交,对亲本、F1和F2代接种广东白叶枯病强致病性菌系V型菌GD6027进行表型抗性鉴定,并利用与Xa7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亲本和F2代个体进行了多态性和连锁分析,确定绿珍8072含有Xa7等位抗性基因并独立遗传;用同样的方法鉴定了白香占的抗性基因及其遗传方式,结果表明,白香占抗白叶枯病基因与xa5基因相关,但其F2代抗感病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隐性单基因遗传抗感(1:3)的分离比定律,存在偏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49.
在常规稻和杂交稻进行的30%爱苗防治水稻纹枯病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目前生产上常用药剂井冈霉素、三唑酮等相比,每667 m2使用30%爱苗乳油15 mL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且能抗早衰,有效提高结实率和产量(增产10%以上)可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0.
IRBB21(Xa21)对广东稻白叶枯病菌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携有Xa21抗性基因品种IRBB21对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Ⅰ、Ⅱ、Ⅲ、Ⅳ、Ⅴ5个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IRBB21抗Ⅰ、Ⅱ、Ⅲ,不抗Ⅳ和Ⅴ;以IR24为遗传背景育成的分别含Xa1、Xa2、Xa3、Xa4、xa5、Xa7、xa8、Xa10、Xa11、xa13、Xa14等单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我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小种Ⅳ和强致病力小种Ⅴ的抗性反应表明,只有IRBB5和IRBB7抗病,IRBB1、IRBB2、IRBB3、IRBB4、IRBB8、IRBB10、IRBB11、IRBB13、IRBB14均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