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阐明桃蚜(Myzus persicae)危害条件下桃树抗蚜和感蚜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并确定桃树响应桃蚜危害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抗蚜和感蚜桃树幼嫩新梢进行桃蚜危害处理,取接种3 d的桃树新梢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抗蚜品种(品系)'96-...  相似文献   
22.
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桃基因组中生长素/吲哚乙酸(Aux/IAA)基因家族,并对其在溶质型和硬质型桃果实成熟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桃Aux/IAA基因家族包含22个成员,这些基因集中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以第1条染色体上含有最多,为8个。大部分Aux/IAA基因包含高度保守的Ⅰ、Ⅱ、Ⅲ和Ⅳ功能域,聚类分析表明其分为10类。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包含2~5个外显子。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10个Aux/IAA基因在溶质型桃果实的表达量高于对应时期硬质型桃果实,其中5个基因随着溶质型桃果实的成熟上调表达,特别是ppa010303m、ppa010871m和ppa020369m。试验结果表明桃Aux/IAA家族成员在结构上高度保守,其中多个成员(尤其是ppa010303m、ppa010871m和ppa020369m等)可能参与调控桃果实的成熟。  相似文献   
23.
中蟠101是以油桃品种中油15号为母本、蟠桃单株01-77-3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和胚挽救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黄肉蟠桃新品种。该品种果形扁平,果实大小中等,平均单果质量164 g,最大单果质量214 g;果皮底色浅绿黄,成熟时90%以上果面着亮红色,艳丽。果肉黄色,成熟时果皮下花色苷少,近核处无花色苷,肉质细,纤维少,浓甜。果实汁液中含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为13.0%~14.9%,品质优良。果核小,扁平形,无裂核。黏核。花为蔷薇型,花瓣5枚,粉红色,萼筒内壁橙黄色,花粉多。自花结实,丰产性好,未发现裂果现象。在郑州地区,中蟠101萌芽时间稍早(2月底),开花时间较早(3月中下旬)。果实6月中旬成熟,果实发育期80 d左右。11月上旬开始落叶,全年生育期230 d左右。适宜在各桃主产区栽培。  相似文献   
24.
以不同发育期的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简称GC-MS)对中油桃9号及其黄肉突变体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幼果期,中油桃9号及其黄肉突变体都以反-2-己烯醛、苯甲醛和正己醛为主。在果实成熟时,中油桃9号以2-己烯醛(61.14%)和正己醛(23.57%)为主,突变体以反-2-己烯醛(70.96%)和正己醛(18.83%)为主。随着果实的发育,2种材料各自特有的香气化合物差别越来越大。在幼果期,中油桃9号的特有香气化合物以顺-2-己烯-1-醇(2.44%)为主,突变体以反-2-己烯-1-醇(2.07%)为主。在果实成熟时,中油桃9号的特有香气物质以酚类和萜烯类为主,突变体的特有香气物质以醇类为主。中油桃9号与突变体果实风味的差异主要是由萜烯类、酚类和醇类物质决定的,萜烯类和酚类物质的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25.
生长素酰胺水解酶(IAA-Leucine Resistant1-like Hydrolase,ILL)可催化生长素结合态释放游离态生长素(IAA)。为了深入研究桃ILL基因家族的功能,对桃基因组中ILL基因家族成员的数量、在染色体骨架的分布、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表达模式和编码氨基酸的进化树分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桃基因组中共鉴定出了9个ILL基因,它们分布在4个染色体骨架上(scaffold 1、2、3和7)。在桃中编码ILL蛋白家族的基因成员分别为:PpILR1、PpILR2、PpILR3、PpILR4、PpILL1、PpILL2、PpILL3、PpILL4和PpILL5,所有这些预测的蛋白都含有M20结构域和M20二聚化结构域。运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技术对该基因家族在桃果实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ILL 基因家族中的数个成员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水平有变化,其中PpILR1的表达量在果实生理成熟期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26.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近几年我国水果市场供应日趋丰富。品种花色琳琅满目,果品质量明显提升,销售价格也更加亲民。与此同时,如果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小果型、优质、特色瓜果渐受欢迎,如小果型砂糖橘、小果型花红果(小果型苹果)、小果型西甜瓜、小果型西红柿等。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小果型瓜果满足了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即人们不仅要有水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24-30’油桃果实发育后期及采后萘乙酸处理下果实硬度和乙烯的变化。【方法】以‘24-30’油桃为试材,检验其果实的硬度和乙烯释放量,以及经采后萘乙酸处理下乙烯生物合成基因(ACS1、ACS4、ACO1)和果实软化关键基因(PG1)的表达量。【结果】‘24-30’采前采后过程中果实硬度和乙烯释放量变化均不明显;与对照果实相比,经NAA处理果实的硬度明显下降,乙烯释放量迅速增加,且处理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实时定量表达分析表明,经NAA处理果实与对照相比,PG1和ACS1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处理浓度越高,基因上调表达越明显。NAA处理对ACS4和ACO1的表达没有明显作用。【结论】‘24-30’油桃采前和采后果实一直维持较高硬度是由于乙烯释放量较低。采用萘乙酸处理‘24-30’油桃果实,可以促进‘24-30’油桃ACS1基因的表达和乙烯的释放,进而导致重要细胞壁相关基因PG1表达上升,加速果实软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多数桃品种果实在成熟后迅速软化,导致来不及采收、采后易腐烂,是制约桃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慢溶质桃具有较长的硬熟期,可以减轻因果实软化造成的损耗,是未来桃耐贮运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方法】以慢溶质品种春雪、春瑞为试材,通过构建群体、肉质评价,对慢溶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集群分离分析(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定位。【结果】通过对比慢溶质品种和非慢溶质品种成熟过程中软化的特点,发现慢溶质留树时间较长,乙烯延迟释放。在慢溶质分离群体中,留树时间呈明显的双峰分布,遗传倾向分析表明慢溶质受到单基因或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控制,春雪慢溶质位点为杂合,春瑞为纯合。以春雪桃自交群体为试验材料,基于BSA分析,将慢溶质定位到桃第4号染色体4个区段,总长度7.87 Mb。【结论】桃慢溶质性状遗传受显性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控制,其控制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29.
为了探索生长素酰胺合成酶(GH3)基因家族在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对桃基因组中的GH3基因家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它们在溶质型和硬质型油桃果实发育成熟阶段的表达水平进行qRT-PCR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桃GH3基因家族有8个成员,分别为PpGH3-1 ~ PpGH3-8,聚类分析表明其分为GroupⅠ和GroupⅡ两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roupⅡ型基因(PpGH3-1、PpGH3-2、PpGH3-3、PpGH3-4和PpGH3-5)在溶质型油桃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硬质型油桃,其中PpGH3-3和PpGH3-4最为明显。经NAA处理后的硬质型油桃果实PpGH3-1、PpGH3-3、PpGH3-4和PpGH3-7相比对照上调表达,其中PpGH3-3上调表达最为明显。试验结果表明生长素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0.
以‘中油桃9号’(白肉)及其黄肉芽变的果肉为试材,采用HPLC法对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水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类胡萝卜素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幼果期,‘中油桃9号’与突变体的果肉颜色无明显差异,但在果实成熟时差别很大;幼果期时‘中油桃9号’与突变体的类胡萝卜素总量相近,以β–胡萝卜素、紫黄质和叶黄质为主;果实成熟期‘中油桃9号’的类胡萝卜素总量比突变体高很多,呈现出高含量的紫黄质、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实时定量表达分析表明,果实成熟期‘中油桃9号’的CCD4转录水平比突变体高得多。果实成熟时CCD4基因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中油桃9号’与突变体类胡萝卜素积累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