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21篇
  1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华北平原压采地下水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平原是我国农业主产区,长期以来,该区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大量抽取地下水维持,区域的水资源安全乃至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当前为实现地下水压采,该区域提出了以节水为核心,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量、低耗水作物的农业措施,而小麦又是该地区的主粮作物,同时也是高耗水作物,因此,在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和调整种植结构方面明确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安全的关系对于实现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种植结构对小麦产量、耗水量的影响,进而探讨不同生产方式对小麦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分析认为各地在推进压采地下水措施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节水模式或节水技术,而不是简单地调减小麦种植面积乃至退出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42.
十四种化学除草剂对沧州地区苜蓿地杂草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4种除草剂对沧州地区苜蓿(Medicago sativa)地苗期的杂草进行了防除试验。对苜蓿株高,产量及杂草量的综合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精稳杀得、拿捕净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为100%,苜蓿保系列各剂型在杂草株龄较大的情况下综合表现较好,其中苜蓿保2%EC将杂草率从80.6%(CK)降到了36.5%,苜蓿增产40.6%。沧州地区春播苜蓿幼苗期单独使用禾本科除草剂或阔叶草除草剂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43.
紫花苜蓿-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筛选及田间作用效果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菌种保藏中心筛选出19株紫花苜蓿根瘤菌,利用河北吴桥的土壤,经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出适合Vector紫花苜蓿品种的3株高效根瘤菌CCBAU30138,CCBAUN210及CCBAUN96077.并将3株菌进行田间接种效果验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CCBAU30138,CCBAUN210和CCBAUN96077后,全年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9%,10.2%和13.7%,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增产19.63%,15.63%和13.59%.上述结果说明,通过土壤筛选的高效根瘤菌可以应用到生产中.  相似文献   
44.
春季休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及时掌握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天然草地春季休牧效果,2005年8月,对春季休牧区和其相应连续放牧区草地进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被组成等方面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休牧2、3年后草地在生物量、盖度、高度等方面上高于连续放牧的草地;分别有87.5%、93%和86%的监测点显示春季休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有正面效应.随着休牧年限增加,植被优势种呈现一定的变化,逐渐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糙隐子草为主,藜科、菊科植物及杂类草减少,围栏休牧区植被呈现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45.
华北平原春绿豆-夏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碳足迹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集约化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导致氮肥施用过量、地下水超采及碳排放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调整现有种植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对缓解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新型春绿豆-夏玉米模式的可行性,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定量评估了春绿豆-夏玉米模式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碳排放和碳足迹。结果表明,春绿豆-夏玉米模式中绿豆与玉米的产量分别为1 760.1 kg·hm~(-2)和8 775.8 kg·hm~(-2),当量产量(换算为玉米产量)为18 833.4kg·hm~(-2),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低20.4%(P0.05);周年净收入为27 085$·hm~(-2)(包括每年7 500$·hm~(-2)的冬季休耕补贴),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20.2%;周年碳排放为4 642.1 kg(CO2-eq)·hm~(-2),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低36.1%;单位产值碳足迹为0.17kg(CO_2-eq)·$~(-1),比冬小麦-夏玉米模式低48.5%(P0.01)。综合来看,在华北平原引入春绿豆-夏玉米模式部分替代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能够改善种植结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系统碳排放和碳足迹。  相似文献   
46.
施氮量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及氮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绿11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30、60、90和120kg/hm2)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燕麦具有间作产量优势,间作系统比单作系统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0%。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氮素吸收率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或施氮量较低时,燕麦与绿豆间作通过种间氮营养互补机制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当量比(LER)、生物产量及氮积累量;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且高氮条件下,豆科固氮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发生"氮阻遏"。  相似文献   
47.
采用防雨池栽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条件下两种栽培类型燕麦白燕7号皮燕麦(AvenasativaL.)和内农大莜一号裸燕麦(AvenanudaL.)籽粒植酸、总磷、蛋白质、钙、镁、钾、锌、铁、铜、锰含量变化特征。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内农大莜一号裸燕麦籽粒总磷和铜含量呈线性变化,籽粒产量、植酸、钙、镁、钾、锌、锰含量变化呈二次函数;白燕7号皮燕麦籽粒(去壳)锌和铁含量呈线性变化,植酸、总磷、粗蛋白、钙、镁含量呈二次函数变化。  相似文献   
48.
【目的】土壤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及维持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明确施肥制度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土壤熏蒸和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南宁乡不施肥处理、施用化肥、常规施肥、秸秆还田、30%有机肥+化肥和60%有机肥+化肥6个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磷脂脂肪酸。【结果】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化肥、秸秆还田及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总磷脂脂肪酸的量。长期施用化肥后,群落中含有iC15:0的微生物明显增多,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后,群落中含iC15:0微生物明显减少,而含aC15:0微生物则显著增加。通过对21种测得磷脂脂肪酸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7.6%。除C12:0和C15:0外,大部分的非饱和脂肪酸和环式脂肪酸的变异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中反映出来。从肥料处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看,第一主成分及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肥料处理变异的89.8%,相比较而言,化肥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相互间的差别较小,60%有机肥处理与秸秆还田处理几乎重合。【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肥料处理差异可以在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9.
利用野外风洞设备,以翻耕地为对照,对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田的4种不同作物茬地抗风蚀效果进行了测试,对风蚀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作物留茬可显著提高地表抗风蚀能力;在相同风速条件下.抗风蚀能力大小依次为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绿豆茬地>翻耕地;与翻耕地相比.燕麦茬地、玉米茬地、向日葵茬地和绿豆茬地的起动风速分别抬高了53.3%、17.8%、11.1%、8.9%.结果表明,风蚀量与土壤地表覆盖度、土壤0~5 cm表层含水量、地表粗糙度、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前三者呈显著高度负相关关系.采用免耕留茬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农田土壤风蚀,有利于防治农田荒漠化.  相似文献   
50.
施N量对燕麦"保罗"鲜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间试验表明,燕麦新品种“保罗”在施氮量为90~135kg/hm^2的情况下,其植株鲜草和干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干草中粗蛋白质、全磷、全钙、粗灰分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粗纤维含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不仅能增加燕麦植株营养体的产量,而且能改善干草的品质。在种植燕麦作为草食牲畜饲料时,为提高植株营养体产量和营养成分,应适当增施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