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荔枝生长期间,容易发生病虫害问题,直接影响荔枝的产量与品质,合理识别荔枝病虫害,可以减少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合理和杀虫剂滥用等情况。文章选取典型的“桂味”荔枝为研究对象,开展病虫害防治,建立基于信息增强方法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迁移研究和辨识模式,使原始样品容量扩大数倍,并通过构建模型过拟合值,进而提高模型的泛化水平和荔枝病虫害防控分析的精度,以提高荔枝种植产量。  相似文献   
102.
中国拥有丰富的基塘景观。基塘水面作为基塘的主要部分,其空间形态关乎基塘经济、生态效益的发挥。为此,该研究旨在探寻能用于准确分析基塘水面空间形态的度量方法。该研究首先通过6个不同类型基塘水面样例,比较多个度量方法的有效性,据此选出合适方法;然后以珠三角的佛山市杏坛镇为研究区,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区内基塘水面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加权聚合邻近度(Weighted Aggregation and Closeness,WAC)指数对不同形态的度量结果相差10%以上,比其他15个常用度量方法更能有效地区分出规则塘和不规则塘的空间形态差异。研究区中,以整治后基塘为代表的规则塘的WAC均值比以未整治基塘为代表的不规则塘高40.18%,说明空间形态更加紧凑。规则塘空间形态在不同区域的差异较小;不规则塘的差异大于15%,在边缘位置的更为零碎。该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不同基塘水面的形态特征与基塘经济、生态效益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分析其他不连接地理要素的空间形态提供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施加外源赤霉素(GA3)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缓解效应的影响。【方法】以阿迪娜和龙牧801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其幼苗分别进行200和150 mmol/L的NaCl+Na2SO4盐胁迫,再分别对叶片喷施30、60、90、120和150 mg/L GA3,分析GA3对苜蓿幼苗盐胁迫的生理调控效应,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混合盐胁迫的紫花苜蓿幼苗喷施GA3后,其叶片的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POD、CAT、APX和PAL活性均随GA3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150 mg/L GA3可积累4种渗透调节物质并提高5种酶活性。【结论】施加外源GA3可有效缓解2种苜蓿幼苗的NaCl+Na2SO4盐胁迫,30~150 mg/L GA3对盐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在60~90 mg/L GA3  相似文献   
104.
雷萍  李峻志 《食用菌》2000,22(5):13-13
平菇富平 1 2 5菌株,是笔者于 1 998年 1 1月在陕西省富平县解放乡南社村的一棵杨树根上采到的丛重8 0 8kg的大平菇,经组织分离获得纯种,驯化栽培性能稳定,编号为富平 1 2 5。经大面积栽培,与其它当地平菇品种相比具有明显的丰产优势,为了使该品种在其它省、区得到推广应用,现将该菌株特性介绍如下:1 菇体形态特征  平菇富平 1 2 5,子实体丛生,蓝灰色,袋栽丛生侧向生长,菇盖圆形,边缘光滑,直径 8~ 1 6cm,菇盖中心肉厚 2~ 2 5cm,柄长 2cm左右,菇体韧性极好,运输装筐时不易破碎。成熟的子实体孢子释放量少且…  相似文献   
105.
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林龄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分布对人工林土壤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在粤西肇庆的1年生和3年生桉树人工林分别设置了100个调查样点,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坡位、坡向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在各林龄间差异不显著。样点Ⅰ—A、Ⅰ—B、Ⅲ—A、Ⅲ—B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87±0.23、4.09±0.10、6.99±0.27和4.02±0.12 kg.m-2。(2)有机碳密度在样点Ⅰ—A、Ⅰ—B、Ⅲ—A、Ⅲ—B均服从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23.91%、18.14%、27.00%和21.41%,变异程度皆属于中等变异。(3)除自然含水量和石砾含量外,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但不同取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密度、电导率、pH值、土壤氮磷钾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对样点Ⅰ—A、Ⅰ—B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表现出北坡显著高于南坡,下坡显著高于上坡,对样点Ⅲ—A、Ⅲ—B存在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可解释有机碳密度47%~60%的信息量,各样点的主要决定因子及作用大小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该试验调查了湖北省集约化鸡场1992-1996年大肠杆菌病流行情况,共调查29个鸡场136810只发病鸡群,共有36165只鸡发病,发病率为26.43%,共死亡11908只鸡,死亡率为8.7%,最高死亡率为34%,最低死亡率1.7%,主要表现症状为:雏鸡败血症和与其它病混合杂;青年鸡呼吸道症状、关节炎、肠炎、全眼球炎;成年鸡腹膜炎、卵巢炎以及肠系膜、盲肠等处肉芽肿。共分离出18株鸡大肠杆菌,经血清  相似文献   
108.
加快推动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在大型猪育种企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猪冷冻精液已开始步入商业化生产进程,该文分析了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在国内大型猪育种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的在于促进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带动养猪业发展实现革命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