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正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学名凡纳对虾,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加工出肉率可高达67%,适温范围广,可在18~32℃生长,适盐范围也广,可在盐度1~40条件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淡化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脂肪沉积、脂肪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组放养30尾,分别投喂胆汁酸含量为0、75、150和300mg/kg的4种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随着胆汁酸含量的升高,齐口裂腹鱼的增重率(W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胆汁酸含量为150 mg/kg时达到最大,为226.63%;其肠脂肪酶(LPS)、肝酯酶(HL)、脂蛋白脂酶(LPL)和总脂酶(TL)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齐口裂腹鱼肝脏LPL mRNA表达量呈先上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FAS mRNA表达量呈先下调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肝脏、肌肉及全鱼中粗脂肪含量均随胆汁酸含量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胆汁酸含量对实验鱼的成活率及脂肪沉积效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量的胆汁酸可有效上调齐口裂腹鱼LPL mRNA的表达量,下调FAS mRNA的表达量,增强脂肪代谢酶活性,促进对饲料...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的补偿生长,采用循环水系统设备,将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幼鱼放在长方形平列槽中,保持溶解氧6.5~8.5mg/L,水温14~16℃,通过饥饿0(对照组)、7、14、21d和28d处理,随后分别恢复投喂49、42、35、28d和21d,每个处理组100尾幼鱼,并设置3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饥饿7、14、21d组的平均体质量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28d组出现负增长;肝体指数随着饥饿时间加长依次增大,但饥饿7、14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依次减小,饥饿7、14、21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7、14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14、21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由此可知,亚东鲑幼鱼属于部分补偿生长和不能补偿生长两种补偿生长类型,可能是代谢滞后假说和食欲增强假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高脂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组织结构及几种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360尾初始体质量为(12.74±0.14)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实验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75、150和300mg/kg胆汁酸的4种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显示,胆汁酸浓度从0增大到75 mg/kg时,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前肠皱襞宽度显著降低。而当胆汁酸浓度再进一步增大时,实验鱼前肠和中肠管壁厚度及肠绒毛高度则升高不明显,其皱襞宽度也降低不显著。未添加胆汁酸的实验组中齐口裂腹鱼前肠和中肠纹状缘畸形或脱落现象严重,随着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至消失。齐口裂腹鱼肠道中脂肪酶(LPS)及肝胰脏中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性均随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LPS、LPL活性均在胆汁酸添加量为300 mg/kg时最强(分别为2881.17 U/g和14.43 U/mg prot);HL、TL活性则在胆汁酸添加量为150 mg/kg时活性最强(分别为43.70和58.03 U/mg prot)。但LPS、LPL、HL和TL活性在150与300mg/kg组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75~150 mg/kg的外源胆汁酸能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脂肪代谢酶的活性,促进对饲料脂肪的代谢和利用,还能改善齐口裂腹鱼幼鱼肠道结构,保护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评价饲料蛋白水平对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8.57±0.35)g的台湾泥鳅7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分别投喂蛋白水平为25%、30%、35%和40%的实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幼鱼末重(FW)、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先上升,饲料蛋白水平≥35%后,进入平台期。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沉积率(PRE)和成活率(S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摄食率(FR)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FW、SGR和FER的折线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幼鱼达到最佳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4.57%~35.37%。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台湾泥鳅幼鱼蛋白利用率最高时的饲料蛋白水平为33.61%~34.68%。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可促进台湾泥鳅幼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增强免疫酶活性。在本实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及免疫酶活性,台湾泥鳅幼鱼饲料最适蛋白水平为34.68%~35.37%。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水温对亚东鲑幼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设置(13±0. 5)、(15±0. 5)、(17±0. 5)、(19±0. 5)和(21±0. 5)℃等5个不同温度梯度,将体质量为(1. 03±0. 16) g的亚东鲑幼鱼放在玻璃缸中饲养42 d,比较不同水温条件下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差异。试验结果:亚东鲑幼鱼在水温低于(5±0. 5)℃时,活动缓慢,反应迟钝,其耐受的高温极限为(24±0. 5)℃;在(15±0. 5)℃时,亚东鲑幼鱼生长最快,该组试验鱼的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体长增长率与(13±0. 5)℃组差异不显著(P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 0. 05);在存活率方面,(21±0. 5)℃组最低(82%±2%),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 05),其它各组幼鱼的平均存活率均在90%以上;从特定生长率来看,(13±0. 5)℃组与(15±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13±0. 5)℃组幼鱼的摄食率与(15±0. 5)℃组、(17±0. 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19±0. 5)℃组和(21±0. 5)℃组(P 0. 05);(15±0. 5)℃组的食物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 05)。试验结果表明,亚东鲑幼鱼存活和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东方高原鳅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质量为(18.36±0.91) g健康鱼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鱼,并分别放入18个水族缸中,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和45%的饲料,日饱食投喂3次,整个试验持续60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摄食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得出,东方高原鳅最佳摄食率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0.77%。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基于折线的模拟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分别高于32.48%和33.64%后,东方高原鳅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不再显著升高。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东方高原鳅氮摄入量和绝对氮摄入量均逐渐增加;蛋白质效率呈先升后降趋势,二次曲线拟合最高值时,蛋白水平为27.17%。饵料系数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于折线模拟最低饲料系数时,蛋白水平为29.37%。各试验组成活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摄食率、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东方高原鳅适宜蛋白需求为27.17%~33.64%。试验结果将为东方高原鳅优化人工配合饲料的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体质量约1.0 kg的野生和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6个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较野生和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组样品Y1、Y2、Y3和人工养殖组样品C1、 C2、C3测得的运算分类单元数据分别可划分为751、469、313和302、259、263;野生和人工养殖两种养殖模式下异齿裂腹鱼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异齿裂腹鱼以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人工养殖异齿裂腹鱼以蓝细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野生组可分类的细菌主要是微球菌属、气单胞菌属;人工养殖组可分类的细菌主要是蓝细菌和红杆菌。本研究可为异齿裂腹鱼的健康养殖及人工养殖环境的微生态调控技术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黑斑原肌肉营养成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黑斑原种质资源,分析采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境内(N 29°27′58.72″,E 86°54′36.06″)体质量为(158.92±24.10) g的黑斑原肌肉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成分。试验结果显示,黑斑原肌肉(鲜样)中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总饱和脂肪酸8种,总量为1015.7 mg/kg,单不饱和脂肪酸2种,总量为494.4 mg/kg,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总量为1148.3 mg/kg,必需脂肪酸含量为108.37 mg/kg,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为960.08 mg/kg。黑斑原肌肉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分别为0.40和1.18。黑斑原肌肉中共检出无机盐元素19种,其中K含量最高,为4061.23 mg/kg,V含量最低,为0.01 mg/kg,其中Ca∶P为1∶164,Na∶K为0.33∶1。对黑斑原肌肉中部分无机盐元素进行了风险评估,Zn元素风险指数最大,最大风险指数为16.13%~39.53%,Se元素的风险指数最小,最大风险指数为0.02%~0.03%,所评估的几种无机盐元素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综上,黑斑原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无机盐元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俗称巴克里、拉萨鲇鱼,是西藏地区特有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因此备受藏区人民喜爱和推崇,其在拉萨的市场价格已达到1000元/千克以上。目前,西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正联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开展黑斑原鮡苗种培育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将重点介绍野生黑斑原鮡种鱼的驯化和日常养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