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1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RNAi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主要综述了RNA干涉(RNAi)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策略及研究现状,包括RNA干涉的作用机制及技术特征,引发植物RNAi机制的转基因RNAi技术以及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转基因RNAi技术方面,包括载体结构的优化策略、高通量载体的构建方法以及该技术的优缺点。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方面包括病毒载体及宿主种类,病毒感染方法,试验对照的建立、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该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2.
DREB1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以 p Bch质粒为基础 ,构建了分别由 35 s启动子、 rd2 9A启动子调控的 DREB1A基因双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 BD35 s、p BD2 9A,其植物选择标记为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N PT ) ,适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以 p CU质粒为基础 ,构建了分别由 E12启动子、 rd2 9A启动子调控的 DREB1A基因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 p CDE12、p CD2 9A,其植物选择标记为乙酰 Co A转移酶基因 (bar) ,适用于单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并分别通过三亲本杂交法和冻融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 L BA4 4 0 4中 ,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 DREB1A基因导入植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SMART-SH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构建的东北野生大豆盐胁迫全长cDNA文库为起始材料,通过将SMART方法与减法杂交相结合,首次初步建立了一种直接获取全长差异cDNA的技术,即SMART-SH技术,弥补了现有技术无法直接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的全长序列这一不足。进一步讨论了该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构建全长差减cDNA文库上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以至产量的重要因素,野生大豆是优良的非生物胁迫抗性材料,是天然的优质抗性基因库.本研究以耐盐东北野生大豆为试材.利用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室已获得的基因芯片杂交结果,对植物生物工程研究室构建的野生大豆盐胁迫EST数据库中各EST在胁迫下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选出了1个在高盐、低温、干旱胁迫早期均上调表达的3'-EST,序列分析表明该EST编码质膜结合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PIP),属于主嵌入蛋白(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家族;通过电子克隆和改进的5‘-RACE获得了基因完整的编码区;其翻译产物与含羞草质膜结合蛋白的相似性为90%,将该基因命名为GsPIP.GsPIP基因的翻译产物具有主嵌入蛋白家族特征性的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与已发现的植物PIP蛋白一致.本研究获得的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进一步的功能分析,可为耐渗透胁迫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基因资源,并为植物耐渗透胁迫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葡萄原生质体培养中若干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处于对数生长期、再生能力强的培养细胞有利于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原生质体分离和初期培养的适宜渗透浓度为0.5M;固体包埋法的效果明显优于液体培养,前者分裂率为后者的3.8倍,达13.8%;外源激素浓度以 B_5基本培养基添加 NAA 2.0mg/L,BA 2.0mg/L,原生质体分裂率最高;葡萄糖取代常规稳压剂甘露醇,效果显著,细胞分裂率是后者的2.6倍。  相似文献   
76.
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介导了高等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响应和适应。bZIP类转录因子可以通过ABA依赖途径和ABA非依赖途径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本研究通过AtbZIP1 T-DNA插入突变的拟南芥植株ko-1 (SALK_059343)和ko-2 (SALK_069489C)在ABA处理后的表型实验,验证了AtbZIP1参与ABA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采用“三引物法”,分别在DNA水平和RNA水平通过PCR和RT-PCR验证了AtbZIP1基因在拟南芥突变体中的沉默效果。定量分析数据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经过0.6 μmol L–1 ABA和0.8 μmol L–1 ABA处理后,AtbZIP1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植株萌发率和叶片展开/绿色率比野生型植株高,在幼苗生长阶段,经过50 μmol L–1 ABA处理后,AtbZIP1缺失突变体拟南芥植株根长比野生型植株长。为了确定AtbZIP1基因参与ABA信号传导是否依赖于ABRE元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AtbZIP1 HIS6融合蛋白,并设计了核心序列为CACGTG的ABRE元件。凝胶阻滞电泳结果表明AtbZIP1融合蛋白可以与ABRE元件特异性结合。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AtbZIP1基因的缺失改变了下游的ABA响应基因的表达。该结果表明AtbZIP1可以通过与ABRE元件结合调节植物对ABA处理的敏感性和下游ABA响应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植物的ABA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77.
大豆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 ,其再生体系的建立和遗传转化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豆的再生体系主要包括 :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原生质体途径、花粉、花药途径 ;大豆的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载体法和直接转化法两种。本文主要对这些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综述。1 大豆再生体系的建立大豆再生体系的研究是大豆遗传转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转化效率、缩短实验周期、解决大豆遗传转化中的嵌合体问题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不同途径的大豆的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和优化。1 1 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78.
野生大豆GsbZIP33基因的分离及胁迫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ZIP (basic leucine zipper)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形态建成、光信号传导及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为材料,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GsbZIP33转录因子基因,该基因与大豆GmbZIP33 (DQ...  相似文献   
79.
大豆GST基因家族全基因组筛选、分类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公共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和大豆发育表达芯片数据获得大豆GST家族基因序列、蛋白序列和染色体位置等信息并进一步对基因的组织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豆中含94个GST家族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GST基因分成5个亚家族;定位分析表明,94个GST基因分布于大豆的16条染色体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4个不同发育阶段,大多成员至少在一个组织中表达,11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7在根中表达,另外4在其它部位优势表达,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ST家族的功能及其抗逆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0.
cry2Aa9m基因编码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双翅目(Dipter)昆虫具有显著的毒杀作用,可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试验构建了由豆荚特异性启动子Pmsg调控的cry2Aa9m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MB2A,以抗除草剂bar基因为筛选标记,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绥农28大豆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获得抗性株系8株。经PCR和RT-PCR检测结果证明,cry2Aa9m基因已经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研究为抗大豆食心虫转基因育种产业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