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对分离自青海感病野燕麦Avena fatuaL.植株、患病微孔草Microula sikkimensis Hemslon根际土壤以及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植株的3株镰刀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株镰刀菌分别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株镰刀菌对野燕麦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温室接种试验中3菌株对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致病作用,鲜重抑制率高。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青海省主栽作物的安全性,发现3株菌对禾本科作物小麦和青稞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对蚕豆、豌豆及油菜相对安全。3菌株有望成为阔叶田作物(蚕豆、豌豆、油菜等)微生物除草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52.
为了构建O型FMDV P1-2A基因与猪IFN-γ基因共表达质粒并在BHK-21细胞中进行表达,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阳性质粒pGEM-P12A克隆到P1-2A基因,将扩增产物纯化、双酶切后连接到pBudCE-IFN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BudCE-IFN-P1-2A.重组表达质粒鉴定后,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BHK-21细胞,用RT-PCR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P1-2A 和IFN-γ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RT-PCR检测显示,重组表达质粒转染细胞后P1-2A 和IFN-γ基因成功转录出mRNA;免疫荧光试验表明目的基因在BHK-21细胞中获得了表达.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BudCE-IFN-P1-2A并在体外进行了表达,这为研制抗FMDV DNA疫苗和IFN-γ的佐剂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绵羊痘病毒RPO30基因进行克隆,并对所得序列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方法]PCR扩增RPO30基因,克隆到pMD18-Tsimple载体并转化DH5a大肠杆菌;经蓝白斑筛选挑选白斑制备质粒,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和PCR鉴定后送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克隆的分子进行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结果]成功克隆了RPO30基因,克隆的SSPVRPO30基因ORF为585bp,编码193个氨基酸,阅读框内有一个HindIII酶切位点,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不同痘病毒毒株之间同源性存在着明显区别。生物学软件分析表明RPO30蛋白质氨基酸4~12、18~26、50~61、68~92和176~190位之间区域形成活性中心的可能性较大,选择这些区域进行作用可能会造成该基因产物酶的失活,从而高效抑制病毒的复制。[结论]本研究将RPO30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筛选对野燕麦具有致病作用的生防菌株。【方法】从青海省罹病杂草叶片上分离病原真菌,采用离体生测法和温室盆栽接种法,评价其发酵液对野燕麦的致病性,用盆栽生测法评价其对主栽作物的安全性,并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其对野燕麦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结果】分离获得了XN-1、XN-3、XN-4、XN-9和GD13 5株病原真菌,其中XN-1、XN-3和GD-13的发酵液对野燕麦离体叶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对种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明显,对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侵染力,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且对青海省主栽作物中的蚕豆和豌豆相对安全。经鉴定,XN-1、XN-3和GD-13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ium)和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结论】XN-1、XN-3和GD-13有望成为防除阔叶田野燕麦的真菌除草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55.
从青海省大通县达隆村农田采集自然感病的植物叶片并分离出真菌菌株,以密花香薷为靶标草,通过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以及作物安全性评价,筛选获得1株具有较好除草活性的生防菌DT-XRKA。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DT-XRKA 7 d后,密花香薷叶片上出现产3~4倍于菌饼大小的灰褐色病斑,病斑面积达到了整个叶片的50%以上,在接种处可见大量灰褐色的菌丝,中心黑色,边缘褐色,且叶片开始逐渐失绿变黄,病级达到5级。不同浓度(1.47×101~1.47×104个/mL)的DT-XRKA孢子悬浮液对密花香薷的发病率达到67.84%~96.42%,病情指数为51.11~97.97,鲜质量防效达到52.44%~82.67%。作物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DT-XRKA菌株孢子悬浮液对油菜、白菜、番茄、黄瓜和辣椒安全。经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DT-XRKA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相似文献   
56.
为了明确青海高原干旱地区最近几年引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上的害虫种类、发生规律、为害程度以及天敌资源种类,2014年—2017年我们对本地区藜麦田内的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统计,分别将它们整理成害虫、天敌名录。截至目前,发现为害藜麦的昆虫36种,分属于5目15科,并未发现检疫性害虫,在藜麦田调查到天敌21种,分属于2纲7目12科,其中昆虫纲18种,蛛形纲3种。本文弄清了藜麦上的主要及次要害虫种类,研究了它们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明确了萹蓄齿胫叶甲Gastrophysa polygoni Linnaeus、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ta Fabricius、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菠菜潜叶蝇Pegomya exilis Meigen及宽胫夜蛾Melicleptria scutosa Schiffermüller等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分析了它们的可能重要来源途径。鉴于本地区高寒、高海拔、盐碱、干旱的特殊生境,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针对藜麦害虫的绿色安全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7.
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精细化诊断大豆生长季干旱,提高干旱评估的准确性,采用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指标来表征干旱,以累积的干旱持续天数将干旱分为5个等级,即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并以干旱强度、干旱频率和干旱范围三因子分析1971-2016年间大豆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表明,1971-2016年间,在大豆生长季,松嫩平原西部的平均干旱强度最强,其中松嫩平原西南部干旱日数超过了90 d,但三江平原东北角和黑河中部干旱强度气候倾向率高于2.5 d·10a-1,有明显的增强趋势,而牡丹江东南部干旱强度气候倾向率低于-2.5 d·10a-1,有较强的减少趋势;松嫩平原西部中度以上干旱频率超过90%,松嫩平原西南部重度以上干旱频率超过50%。1971-2016年中,1976年、1979年、1982年、1989年、1999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约56%~77%的气象观测站点表现为重度以上干旱,长达3个月的时间大豆处于干旱缺水状态,且2007年干旱范围和强度表现最典型。大豆生长季逐日干旱频率动态变化均以“V”形为主要特征,逐日干旱频率从大豆播种出苗期约60%~90%降低至开花结荚期40%以下,但鼓粒-成熟期又上升至40%~80%;从大豆安全性种植角度来评价地域差异,黑龙江省中部好于东部,东部好于西部,西部的北部好于西部的南部。  相似文献   
58.
藜(Chenopodium album)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一年生世界性杂草。为了探究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菌株PA-2侵染藜的分子机制,利用RAN-seq技术分析PA-2侵染藜叶片0 (CK)、1 (T1)、3 (T3)、5(T5)、7 (T7) d的转录组差异。基于转录组数据组装,共得到69 404条Unigene,其中50.13%的序列在KEGG、NR、COG以及SwissProt四大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质体、类囊体、叶绿体、细胞膜以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的通路进行注释后发现,PA-2侵染主要影响了植物MAPK信号通路、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经PA-2处理后,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与叶绿体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系统Ⅱ(PSⅡ),分别是psbY、psbB以及psbO基因,其次是与碳固定过程紧密相关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B)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3)的基因,影响叶绿体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59.
基于气温资料的黑龙江省玉米播种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70个地面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统计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对黑龙江省玉米播种开始日期及其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差异、现有推广品种及救灾品种最迟播种日期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部玉米始播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松嫩平原大部在4月22日-5月5日,三江平原大部及牡丹江地区局部在4月26日-5月5日,其它地区在5月6-20日。50a中,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玉米始播期呈显著提前趋势(P0.05),全省平均变化趋势不显著。各地玉米始播期提前幅度不同,黑河大部、齐齐哈尔大部提前幅度最大。现有推广品种的最迟播期中晚熟品种在5月中旬;松嫩平原中熟品种大部在5月下旬初;三江平原和牡丹江地区中熟品种最迟播期在5月下旬末,早熟和早中熟品种在5月下旬初。救灾品种的最迟播期自北向南呈延迟趋势,在6月1-23日,大部地区集中在6月11-15日。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玉米作物应对气候变化及有效防御玉米早播的潜在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为探讨30g/L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对春小麦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本研究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30g/L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适宜在春小麦3叶1心至5叶1心期,野燕麦2叶-4叶1心期,阔叶杂草1-8叶期进行茎叶喷施处理,推荐剂量为525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