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1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为构建山地植烟土壤良好耕层,在保山市碱性植烟土壤区域设置随机区组大田试验,以深耕(30 cm)为主处理,不同培肥模式为副处理,于耕作前和烤烟收获后测定主要土壤理化性质,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种群丰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特征,探讨深耕培肥对碱性植烟土壤质量改善效果。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深耕配施生物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微生物种群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性不显著,但促进了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性增强。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与耕作前相比,化肥处理的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Mortierellomycota(被孢霉门)和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scomycota(子囊菌门)种群丰度显著降低;增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Proteobacteria和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显著增加,Chloroflexi、Acidobacteria和Basidiomycota的丰度显著下降;与化肥处理相比,增施生...  相似文献   
52.
热研4号王草经过加工、发酵处理后与蛭石和珍珠岩以不同比例配比混合进行烟草漂浮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发酵处理的两种粒径的草粉在不同的处理和配方下具有显著的出苗差异,筛选出发芽率较好的2个配方:粒径7处理1反应程度80%配比3:2:5的两次发芽率为81.84%和59.38%;粒径4处理2配比3:2:5反应程度100%的两次发芽率为86.25%和68.75%。  相似文献   
53.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是土壤干旱和以有机质为主的养分缺乏,由此造成人工植被成活率低或生长不良。针对这一原因,借鉴国内外干旱地区微区集水技术经验,结合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年均降雨600mm左右,地方乡土扭黄茅草(Heteropogon contortus)在人为目的干预下仍生长良好的实际,设计了山地径流塘—草网络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径流塘—草网络技术具有固土稳水功能,可增强乔木树微区环境土壤抗蚀性能,改善以有机质为主的养分条件及树根区的土壤水分条件,使研究区内的酸角(Tamarindus indica Linn)经济乔木树种及扭黄茅草生长均超过对照;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可在山地退化环境植树种草,发展经济林果中应用。  相似文献   
54.
解析洱海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农田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为优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调节群落功能,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和合理保护提供依据。选取未施用任何有机碳源及化肥和施用化肥但未施用有机碳源的2个试验处理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GC)和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解析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群和土壤碳氮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GC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土壤NAG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土壤碳氮比对水解酶活性变化的解释度最高。土壤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2.58%~34.4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0.19%~22.38%)、绿弯菌门(Chloroflexi,15.39%~18.5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91%~18.58%)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3.39%~4.21%)5个菌门为主要种群,占总原核微生物群落丰度的91.54%~93.10%;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76.75%~78.3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8.91%~11.54%)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6.12%~7.49%)3个菌门为主要种群,占总真核微生物群落丰度的93.26%~96.63%;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及门分类水平的种群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施用化肥导致部分微生物差异显著性物种种群丰度发生变化,而土壤较高碳氮含量是维持洱海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稳定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5.
2株分泌型铁载体真菌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对番茄青枯病防治效果好的天然产物,本文以分泌型铁载体产生菌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 2-14F2和拟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pseudobassiana 2-8F2为材料,考察其铁载体活性物质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采用CAS检测法及全波段紫外光吸收法判定铁载体化学结构类型及其活性。采用Sephadex-LH20凝胶划段法分离活性物质。采用平板扩散及96孔板倍半稀释法检测铁载体活性物质对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离体抑菌活性;采用盆栽法检测活性物质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结果显示,菌株2-14F2和2-8F2产铁载体活性单位(SU)分别为62.02%和52.06%,铁载体化学结构类型均为异羟肟酸盐型(hydroxamates)。当铁载体活性物质浓度为0.15 mg/mL时,两菌株对青枯雷尔氏菌抑菌率分别为73.26%(2-14F2)和37.23%(2-8F2);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1.36%(2-14F2)与50.27%(2-8F2)。此外,当两菌株铁载体活性物质中含1 mol/L FeCl3  相似文献   
56.
怒江干热河谷牧草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地区对引进的16个禾本科热带牧草进行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 16个牧草品种(品系)均能适应云南怒江干热河谷气候。在产量方面,红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 Red)产量最高,干草产量达35 915.00 kg/hm2,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5个牧草品种(P<0.01)。其次是热研8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cv.Reyan No.8)、热研9号坚尼草(P.maximum CIAT 9)、TD 58坚尼草(P.maximum cv.TD 58)和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 cv.Reyan No.6),以上4个牧草品种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杂交臂形草(B.hybrid)(P<0.05),极显著高于参试的其他10个牧草品种。红象草、热研8号坚尼草、热研9号坚尼草、TD 58坚尼草、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品种饲草产量高、生长迅速、刈割再生能力强、抗旱性强,适宜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旱地耕层土壤全氮(TN)和pH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基于云南墨江县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及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项目调查数据,通过spss17.0和Arc GIS10.1等软件,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近20年土壤TN和pH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土壤pH和TN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土壤TN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幅达3.45%,而土壤pH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达7.56%;1985年和2006年土壤TN含量分别为1.16±0.46 g kg-1和1.20±0.62 g kg-1,变异系数分别为40.07%和51.35%,两个时期TN变异函数均符合Exponential模型,块金系数分别为61.36%和79.48%,TN含量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2006年墨江县坡耕地耕层pH为5.01,较1985年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降幅达7.56%,且土壤pH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0.78%(1985年)和12.20%(2006年)。土壤pH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分别符合Gaussian(1985年)和Exponential(2006年)模型,2006年土壤块金系数68.75%较1985年的53.33%有了明显提高,土壤pH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近年来,由于人为耕作活动、施肥结构变化及工业污染物排放等随机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旱地耕层土壤TN有所增加,土壤酸化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