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5篇
  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姚青  朱红惠  羊宋贞 《果树学报》2004,21(5):425-428
以Williams香蕉(MusaAAA)试管苗为材料,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香蕉植株矿质营养和营养生长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不接种对照和2个菌根接种处理:接种单一菌种Glomusversiform、接种混合菌种G.versiform、G.epigaeam、G.cadedonium。结果表明,香蕉植株的菌根侵染率为22.8%~32.9%;接种AM真菌促进了香蕉植株的营养生长,显著地增加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其菌根依赖性达到30.8%~37.8%,植株的株高、叶片数和叶片长度略有提高;接种单一菌种增加了须根的数量,但2个接种处理均降低须根的长度,使得总根长减少;单一接种剂和混合接种剂分别显著提高植株的P和K含量,2个接种处理都显著地促进了植株对N、P、K的吸收,P增幅最大,为70%~120%,K的增幅次之,为80%左右,N的增幅最小,为40%~60%。结果还表明,混合接种剂的生长促进效果略好于单一接种剂。  相似文献   
32.
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Iar mycorrhiza,AM)真菌的侵染.研究土著AM真菌对'白蜡'和'黑叶'2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白蜡'和'黑叶'的菌根侵染率,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苯菌灵处理抑制了'白蜡'的生物量和株高,但是提高了'黑叶'的相应指标,两者的菌根依赖性分别8.22%和-10.50%;苯菌灵处理降低了2个品种的吸磷量和吸钾量,降低'白蜡'的吸氮量,而增加'黑叶'的吸氮量;苯菌灵处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的影响相同,即降低'白蜡'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而增加'黑叶'的相应指标.这些结果表明,土著AM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的影响与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密切相关,不同的品种对土著AM真菌侵染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
李成江  #  谢小林  #  陈猛  周莲  刘玉敏  王勇  朱红惠 《植物保护》2024,50(3):155-164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提高生物农药在田间使用效率对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番茄‘新金丰一号’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接种根结线虫的方法研究噻唑膦与生防菌剂以不同剂量配施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处理后, 土壤中的根结线虫数量和番茄根系的根结指数相比单独使用噻唑膦或生防菌剂及清水处理均显著降低, 番茄移栽后60 d, 根结线虫减退率为49.61%, 根结指数为32.50, 防治效果达64.77%。与仅用噻唑膦处理相比, 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处理还显著增加了番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的总量, 其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仅用噻唑膦处理增加76.21%和47.96%, 微生物总量增加69.60%。此外, 放线菌门、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也显著增加, 而酸杆菌门和芽胞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正好相反。无论使用生防菌剂还是噻唑膦减量配施生防菌剂均显著增加了番茄根际土壤中髌骨细菌门、浮霉菌门和木霉属的相对丰度, 但仅使用噻唑膦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木霉属的相对丰度。综上, 噻唑膦减量50%配施50%生防菌剂可通过增加番茄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放线菌门和木霉属等有益微生物的丰度来提高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  相似文献   
34.
为了获得养殖废水中高效脱氮的菌株,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的方法,从猪粪水自然曝气池污水中筛得一株具有较好脱氮功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ZF2-3,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和特征性扩增片段分析,鉴定其为Bacillus subtilis。在分别以硫酸铵和硝酸钠为唯一氮源的人工废水培养基中,菌株ZF2-3对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7%和87.2%,且不积累中间产物。优化条件后发现,菌株ZF2-3脱除氨氮最适碳源是蔗糖,最适碳氮比为15。将菌株ZF2-3应用于养殖废水脱氮,发现无论在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的水产养殖废水还是氨氮浓度较高的猪粪废水中,菌株ZF2-3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使水体氨氮、总氮浓度分别降低37.7%、67.4%和34.6%、30.4%,且无中间产物累积。研究表明,菌株ZF2-3对养殖废水脱氮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5.
在华南红壤中,施用有机肥和硫黄在提高有机质含量的同时也能维持土壤酸度,有利于蓝莓的植株生长。为了探索最佳硫黄施用量,本研究以"蓝雨"品种的组培苗为试材,设置硫黄0.11%~0.56%的5个梯度,研究不同施用量对组培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黄施用量逐渐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且氮、磷、钙、铁的有效含量不同程度增加;5个硫黄处理均促进蓝莓的生长,但是0.22%施用量的促进效应最好,而0.33%~0.56%施用量的促进效应有所降低;MDA含量和SOD、POD、CAT酶活测定表明,0.33%~0.56%施用量的植株存在一定的胁迫,推测可能与SO42-的累积有关。本研究表明,在华南红壤区栽培蓝莓,大量施用硫黄可能导致SO42-的累积而削弱硫黄对蓝莓生长的促进效应,建议施用有机肥时选择pH值较低的种类,以减少硫黄的用量。  相似文献   
36.
微生物溯源是通过比较污染样品与可能的污染源中粪便污染指示微生物的差异或其生物标记的有无来判断污染样品和可能污染源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确定污染来源。鉴于传统的溯源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建立了一种基于拟杆菌群体特异性16S rRNA基因进行溯源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证明了水源周围的池塘对饮用水的污染贡献较大。与已报道的另一种新的快速溯源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特异性基因phoE(膜外周磷通道蛋白编码基因)的PCR—DGGE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拟杆菌特异性16S rRNA基因的PCR—DGGE溯源方法结果可靠、操作简便,较之大肠杆菌phoE基因的PCR—DGGE溯源方法,拟杆菌的溯源方法更适合塘坝型饮用水的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37.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5-2009年间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亚洲玉米螟研究论文的数量、发表时间、研究主题、期刊分布、作者单位和资助课题等,探讨我国亚洲玉米螟近年的研究动态.结果表明,玉米螟研究是我国近年的热点课题.2005-2009年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约62篇,其中2007年发表的论文篇数最多(21篇),其次为2009年(17篇);研究关注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32.26%)、防治理论与技术(29.03%)、种群与繁殖行为(16.13%);发表相关论文最多的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15篇)、沈阳农业大学(11篇)和扬州大学(8篇);论文主要发表在《昆虫学报》(10篇)、《植物保护学报》(9篇)和《玉米科学》(6篇);标注项目资助的论文为56篇,而标注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的论文为25篇.分析结果有助于多角度为读者和作者展示我国亚洲玉米螟研究的现状,为今后深入系统开展玉米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3种能源微藻细胞数量和藻液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验证以光密度法测定细胞生长密度的可行性,为能源微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简便方法与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三角褐指藻Phaeod1actylum tricornutum、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3种能源微藻为生物材料,以添加f/2营养液的人工海水为培养介质,在植物培养箱中利用三角瓶进行一次性培养试验.利用显微镜计数法观测微藻的细胞密度,测定各藻液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并进行线性拟合获取回归方程,比较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的藻细胞密度值.[结果]3种能源微藻的细胞密度与藻液光密度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三角褐指藻细胞密度(104个/mL)=1405OD680-59.745,R2=0.9942;亚心形扁藻细胞密度(104个/mL)=216.94 OD680+0.9743,R2=0.9947;海洋小球藻细胞密度(104个/mL )=2170.1 OD680+ 18.569,R2=0.9927.在各微藻生长第5、7和9d中,利用显微镜计数法所得细胞数目和光密度法换算所得细胞数目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光密度法是一种可测定微藻细胞生长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微藻的生长、生理生化研究.  相似文献   
39.
以白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为宿主,接种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珠状巨孢囊霉珠状巨孢囊霉),设置2个土壤pH(5.5和6.5),研究低pH对AM真菌侵染三叶草根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短暂(12 d)的pH处理后,植株生物量没有受到不同pH处理的影响;但是,不同pH和不同菌种都对AM真菌的根系侵染率、根系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外生菌丝ALP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菌种和PH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低pH对上述3个指标具有抑制效应.根内球囊霉侵染的根系上述3个指标均大于珠状巨孢囊霉侵染的根系,而且珠状巨孢囊霉对低pH更为敏感.试验数据表明,在影响植株的生物量之前,低pH已经对AM真菌的侵染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为探索不同植被根际可培养黏细菌与未培养黏细菌的多样性,采用传统的辅助菌诱导方法,对样品的黏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黏细菌菌株的系统分类地位;利用基于黏细菌特异性引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黏细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19株,初步鉴定为黏球菌属(Myxococcus)11株,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13株,孢囊杆菌属(Cystobacter) 2株,多囊菌属(Polyangium)1株,其中,红树林分离得到的黏细菌种类最多,共7株;樟木最少,为2株。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对其黏细菌多样性结果显示,花梨木、铁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红树林、樟木根际土壤中黏细菌的物种丰度分别为16、24、34、26、30、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0、2.53、3.49、2.62、2.77、2.73。DGGE指纹图谱显示,越南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存在大量的未培养黏细菌,其技术研究黏细菌多样性比传统分离纯化的方法方便、快速。本研究为黏细菌开发利用和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