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棉无枯萎病株,比受体对照中棉所24病株率低1.32百分点,病指低0.33;病株率低于非转基因棉对照赣棉11号1.25百分点,病指低0.94。与2个对照相比,转双价抗病基因棉有不显著的抗枯萎病竞争力。黄萎病发病中前期,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受体对照中棉所24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的黄萎病株率、病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低于后两者;发病后期,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发病株率和病指仍低于受体棉对照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但与受体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与非转基因棉的差异显著。抗黄萎病产量,转双价抗病基因棉与受体对照中棉所24相比,子棉、皮棉产量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与非转基因棉对照赣棉11号比,子棉增产显著,皮棉增产不显著。试验可为创制转双价抗病基因棉环境安全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叶面喷施“猛加力”对棉花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过氧化脂质(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新型多功能肥料“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的POD活性平均提高65.12%和36.31%,以第1 d提高的最多,达75.31%和67.17%;SOD活性平均提高16.64%和40.91%,以第3~5 d提高的最多,达28.81%和57.62%。喷施“猛加力”后7 d内,一级病株和健株体内MDA含量平均降低13.62%和7.99%,可溶性糖含量平均降低16.37%和31.04%。表明“猛加力”能显著调节棉株体内抗氧化系统中重要酶类SOD和POD的活性,这可能是其抑制棉花黄萎病扩展蔓延、缓解危害的重要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63.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通过对菌核型强致病力菌株Vd080产生的800个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致病力测定,筛选得到31株致病力极显著降低的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性状分析。分子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低致病力突变体均为阳性,且有25株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与野生型菌株Vd080相比,这25株低致病力突变体菌落形态变异丰富,除了8株与野生型菌株形态一致的菌核型突变体外,还有3株黄色菌丝型,2株白色菌丝型和12株中间型突变体。此外,多数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粗毒素产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各生理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借助TAIL-PCR技术和VdLs.17的基因组数据库,进一步获得了这25株单拷贝插入低致病力突变体T-DNA的侧翼序列,并从Vd080中成功克隆得到了影响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5.
新疆阿克苏棉田棉花烂铃病害发生情况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因病害出现大量的烂铃,棉铃变黑褐、腐烂,开裂后吐絮不畅,呈僵瓣状;成铃和幼铃均受危害,以幼铃居多;在棉株的上、中、下部位均有分布,以中部居多。该病发生率最高达到16.8%,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发病初期开始喷施2种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和棉萎克,防治效果分别为75.2%和47.5%,籽棉产量分别提高5.5%和20.1%。本研究结果可供当地棉农防治棉花铃病参考。  相似文献   
66.
转基因棉田黄萎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从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转基因抗虫棉,至2007年,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已占棉花总面积的69%。其中,黄河、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转基因抗虫棉的面积分别占98%、70%以上和30%左右。不少研究和报道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红叶茎枯病及早衰发生严重,尤其是黄萎病近年在上述3个棉区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如2003年我国长江、黄淮流域棉区大面积发生危害,损失惨重,一般减产20%~30%,部分棉区严重的减产达60%以上,甚至绝产,年经济损失约12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67.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新疆不同地区造成棉花萎蔫,维管束变褐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现状,本研究对新疆47个主要植棉区有萎蔫症状且维管束变褐的棉花病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快速分离鉴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南疆20个地点,得到358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81.8%,枯萎病菌占18.2%;北疆27个地点,得到495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93.9%,枯萎病菌占6.1%。南北疆均以黄萎病为主,枯萎病南疆重于北疆。维管束病害的快速分离方法每分离一个样品只需2 min,污染率仅为6.7%。  相似文献   
68.
由于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稳定的棉花品种以及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易产生变异 ,致使棉花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仍不断扩展蔓延 ,重发生年份( 1 993、1 995、1 998、1 999)年损失皮棉 1 0万吨 ,对发展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仍任重道远。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高产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选育”集中全国十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联合培育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 ,1 996~ 1 999年共对 47个品种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棉花品种。 47个棉花新品种 ,均由本项目 1 1个育种单位提供。1 .2 鉴定方法。长 2 0 m、宽 2 …  相似文献   
69.
枯草芽孢杆菌对南疆棉花黄萎病、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中棉所49为供试品种,在新疆阿克苏棉花黄萎病重病地进行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防治黄萎病试验,并分析了其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可使病情指数较未处理区显著降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40%;在黄萎病发生高峰期,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不显著。枯草芽孢杆菌滴灌处理较对照,籽棉产量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纤维品质也无显著影响。因此,枯草芽孢杆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滴灌可以用于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但应在发病高峰前施用。  相似文献   
70.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与评价标准的商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黄萎病抗病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解决现有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田间棉花黄萎病分级标准和评价标准。【方法】以14个2014年国家主推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从接种量、可靠样本量、病情分级和评价方法 4个方面系统研究黄萎病抗性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结果】确定了小区接种和行沟接种的最佳接菌量分别为60 g·m-2和10 g·m-1,小区调查最低样本量为50株;制定了新的分级标准为0级(0%)、1级(1%~33%)、2级(34%~66%)、3级(67%~99%)和4级(100%)。连续2年利用相对病程发病面积和发病高峰期的相对病情指数2种评价方法判定品种抗病性,前者作为抗病性评价的依据更为科学可靠,一致率达到100%。【结论】本试验为完善抗病鉴定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抗性评价方法,促进棉花抗病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