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4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地隙自走式喷雾机动力传动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田农作物中后期病虫害防治迫切需要高行间通过性的高效植保动力机械,因而提出了一种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式喷雾机的动力底盘设计方案。该动力底盘采用四轮驱动和全液压四轮转向结构,具有离地间隙高、水旱兼用及机动性好等特点。为此,进行了总体方案的设计及基本参数的确定,介绍了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工作原理,并对变速箱传动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重点对行走动力传动系统传动比、喷药液压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与发动机工作特性之间匹配进行研究,在保证喷雾机作业时施药行走速度与施药机具效率最佳匹配的前提下,发动机在燃料经济性较高的区域内工作,实现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32.
3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Pi-ta、Pi-b和Wx-mq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在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品种均不抗稻瘟病,且缺乏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的中熟中粳型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本研究以同时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江苏抗病、高产粳稻品种武粳15为母本,携带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Pi-ta和Pi-b基因的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以及Wx-mq基因的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检测技术,分别在不同的分离世代对目标基因位点进行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成功地将Pi-ta、Pi-b和Wx-mq基因聚合于一体,选育出稻瘟病抗性好、食味品质优、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系"南粳0051",适合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本研究将三套自主研发的PCR检测体系成功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不仅为水稻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选择方法,也为水稻抗病、优质育种创制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4.
利用已报道的8个与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连锁的标记,即SCAR标记ST-10;STS标记H11-8、H11-12;InDel标记M68.4和M79.1以及SSR标记RM21-8、RM21-15、H21,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对24份水稻品种(系)(包括2份抗、感对照)以及2个抗感组合的F2分离世代进行抗病性分析、筛选和评价,旨在有效利用抗病资源选育抗病新品种,并对这8个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和选择效率进行验证比较,筛选出高效的辅助选择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仅有SCAR标记ST-10和STS标记H11-8的分子检测与田间表型鉴定的吻合率超过或接近90%,其余分子标记均低于80%,其中,3对SSR标记在抗感材料中几乎没有多态性。比较而言,SCAR标记ST-10更能有效地用于条纹叶枯病抗性材料的筛选,结合使用STS标记H11-8更能准确有效地检测Stv-bi基因的存在,进一步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35.
总结了优质超级粳稻品种南粳44在适宜种植地区多年示范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南粳44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提出南粳44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确保颖花数达45 000万朵/hm2以上,同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36.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南粳44作为直播稻,随着直播期的推迟,产量显著下降,全生育期缩短,适宜播种期以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宜,最迟播期为6月17日,过迟播种则不能正常成熟。②南粳44作为机插稻,在设置每667m2插0.63万穴(40.0 cm×26.7 cm)时,以3.8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在每667m2插1.9万穴(26.7cm×13.3cm)时,以5.7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南粳44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是在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少穴扩行栽培,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与千粒重。③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44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667m2施18~20 kg氮素为宜,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以2.4∶3.6∶4.0为宜,最佳的穗肥施用时期是倒3叶,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37.
王才林  赵凌  朱镇  张亚东 《作物学报》2007,33(4):566-571
为研究隐性长穗颈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9.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 4个两系不育系和 13个恢复系为亲本 ,采用 p×q不完全双列杂交 (NCⅡ )模式分析 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所有测定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除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粒重主要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 ,其余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制约 ;交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明显大于母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 ,不育系 30 87S、蜀光 6 12S和恢复系籼 10 0 38、C4 18、轮回 4 2 2、南京 16等亲本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  相似文献   
40.
为了发掘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本研究以9311/日本晴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调查了单株产量及单株产量构成因素(单株实粒数、单株总颖花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千粒质量等8个性状)。利用Ici Mapping v3.1软件,将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田间性状调查值相结合,定位了与单株产量、单株实粒数、千粒质量、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单株总颖花数6个性状有关的QTL,未定位到与有效穗数(EPN)和每穗实粒数(GPP)有关的QTL。共定位到的10个相关QTLs,分别分布于第1条、第2条、第5条、第7条、第8条染色体的7个区间,贡献率为7.52%~44.59%,其中4个QTLs的贡献率大于10.00%。单株产量q GY1,单株实粒数q GN1,结实率q SSR1.2、q SSR2和q SSR8,加性效应值为负值,表明9311的等位基因表现为增效作用;单株总颖花数q SN2,结实率q SSR1.1,千粒质量q TGW5,每穗颖花数q SPP5和q SPP7,加性效应值为正值,表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表现为增效作用。10个QTLs位点中,除q SN2、q TGW5、q SPP5与已克隆的LP、q SW5、Os NADH-GOGAT2可能位于同一区域外,其余7个位点均未被克隆或精细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