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两年来,在杨树上发现有三种潜叶虫,其中有两种属鳞翅目(Lepidoptera):一为杨白潜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一为杨银潜蛾(Phyllocnistis saligna Zeller);另一种属鞘翅目(Coleoptera),为杨潜叶金花虫 Zeugophora Scutellaris Suffr)。三种潜叶虫正东北分布很广,井在关内有些地区也有发生。由于过去对此三种潜叶虫缺乏调查与研究,所以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妥善办法进行防治。本年在东北西部防护林带有些地区,发生的十分严重。在彰武县、章古台乡大一间房的杨树(Populus simonii Garr)固砂林带里受杨  相似文献   
102.
前言防护林代表一个具备一定特殊生态条件的环境类型,与生物有机体共同组成一个人工控制下的生态系统,生活在防护林中的害虫种群都是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员。作为其中基本成员的林木等植物,是很多种害虫赖以生存的食料,这些食料包括林木、农作物、杂草等等;因此,常根据害虫取食的寄主植物不同,将其分成为林木(防护林或森林)害虫、农作物(果树、蔬菜、大田作物或农业)害虫和其它一些害虫。  相似文献   
103.
白僵菌防治杨干象虫和蝙蝠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国生物防治工作的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白僵菌在农林业生产实践中已用于防治多种害虫,但在防治杨干象等杨树枝干害虫方面,还缺乏经验。而在自然情况下,发现杨干象虫和蝙蝠蛾幼虫,都有白僵菌寄生,只是寄生率不高。为探讨利用自僵菌防治这两种害虫的途径,我们自1976年以来,在过去工作的基  相似文献   
104.
多数马铃薯病毒可以借助蚜虫传播, 并通过块茎世代积累, 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 严重影响块茎的产量和品质?为了筛选新型?环保的马铃薯病毒病防治药剂, 本研究通过3个季节的田间试验, 对矿物油?维生素B1和杀虫剂吡虫啉在防治马铃薯病毒病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通过马铃薯出苗后间隔10 d连续3次喷施, 矿物油能够控制马铃薯卷叶病(potato leaf-roll virus, PLRV)的发生, 对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和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的平均防效也分别达到66.72%和70.40%, 但对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和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在不同的年份和季节的防效不稳定, 平均防效为27.34%和65.02%?维生素B1对PLRV?PVM和PVS的防效也比较明显, 分别达83.36%?83.33%和73.32%, 而对PVY同样防效不稳定, 对PVA防效不明显?杀虫剂吡虫啉对PLRV?PVS和PVM的防效也不稳定, 且对PVY和PVA的防效均不显著?本研究中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发生频率极低, 未进行病毒病的防效比较?综上所述, 矿物油和维生素B1对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效较吡虫啉好, 同时它们的增产效果更明显, 产投比高于化学药剂,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5.
以样方调查和全境调查相结合方法进行了恩施州野生千层塔资源类型、分布特点、总储量调查,根据获得的数据绘制了该区域野生千层塔资源分布点阵图。该区域野生千层塔资源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分布在海拔800~1200m、1200~1600m和1600~1800m的生态区域,石杉碱甲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35%、0.038%和0.032%。该区域野生千层塔资源总储量约为350t,其中类型A、类型B和类型C储量分别为70t、190t和90t,所占比例分别为20.00%、54.29%和25.71%,。年允收量分别约为1.5、11.0和5.0t。每种类型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海拔界限,以团块状和散生状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06.
施氮量对北疆滴灌复播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了不施氮(N0)、150 kg hm~(-2)(N1)和225 kg hm~(-2)(N2)3个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复播大豆的LAI、SPAD值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N1N2N0;与N0相比,N1、N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等(T_r)及气孔限制值(Ls)均有所增加,且各指标N1均高于N2;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胞间CO2浓度(Ci)为N0N2N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为N1N0N2。产量以N1最高,为3841.23 kg hm~(-2),分别比N0、N2处理增加了24.46%、9.04%,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复播大豆的适宜施氮量为0~150 kg hm~(-2)之间。  相似文献   
107.
耕作方式对干旱绿洲滴灌复播大豆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层次土壤碳的影响,从而评价出滴灌条件下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于2012-2014年开展了冬小麦收获后土壤采取翻耕覆膜(tillage plough,TP)、翻耕(tillage,T)、旋耕(rotary tillage,RT)和免耕(no-till,NT)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研究麦后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S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呈不断下降趋势。免耕、旋耕处理显著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的SOC和EOC含量,而TP处理显著增加了耕层20~30 cm的SOC和EOC含量,60~100 cm土层TP处理的SO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但各处理间E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容重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0~6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CPMI平均值以免耕处理最高,分别比旋耕、翻耕覆膜、翻耕处理的增加了4.41%、9.90%、22.06%,表明免耕、旋耕能够提高0~60 cm土壤的总体CPMI,而耕翻覆膜显著提高20~30 cm耕层土壤CPMI值。该研究为干旱绿洲滴灌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复播大豆农田固碳的耕作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马铃薯生长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然而马铃薯的生产却易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利用生长模型将马铃薯生理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量化表达,分析其内部结构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目前,国际上开发了一些较成熟的马铃薯生长模型,如SUBSTOR-potato,NPOTATO,LINTUL-POTATO模型等,应用在国内马铃薯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国马铃薯生长模型的应用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国内外马铃薯生长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偏重C、N素研究,缺少P、K素研究;模型所需要的参数较其他作物模型更为复杂。同时,综合分析现有各个生长模型的原理与技术路线的异同点与优缺点,指出马铃薯生长模型需在遗传参数和气候参数方面加以深化研究,并展望了利用作物生长模型指导国内马铃薯生产相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9.
试验旨在确定国内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流行毒株核蛋白N与市场上现用疫苗株、近年国内外分离株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自山东某鸡场病鸡肾脏组织分离获得、经PCR鉴定为IBV阳性的毒株(命名为SD03株),参考NCBI上部分IBV毒株N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进行RT-PCR扩增,构建重组pMD18-T-N/DH5α菌,测序获得N基因序列.与参考株进行了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合DNAStar软件与http://www.expasy.org/网站对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SD03株为IBV肾型毒株,与LDT3、partridge/GD/S14/2003毒株(肾型)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9.0%以上.与其他国内外肾型经典毒株Ma5、W93、Gray、Holte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0.0%~94.6%,与国内外呼吸型疫苗株H120、H52、M41氨基酸同源性为89.7%~91.0%.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流行株SD03株N蛋白的理化特性,为N蛋白亚单位疫苗在不同系统中表达及蛋白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现阶段IBV的防控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0.
滴灌量对北疆复播大豆生长、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W_1(3 000 m3·hm~(~(-2)))、W_2(3 600 m3·hm~(~(-2)))、W_3(4 200 m3·hm~(-2))、W_4(4 800 m3·hm~(-2))4个灌溉量处理,研究了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播大豆的LAI、SPAD值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W_3W_4W_2W_1。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但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却"先降后增"。全生育期单株干物质呈"S"形变化趋势;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快增期的持续时间(Δt)及干物质总量均以W_3处理最高。产量以W_3处理最高,为3 741.23 kg·hm~(-2),较W_1、W_2和W_4处理分别高出30.42%、13.98%和8.44%,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IW_UE)在W_1、W_2、W_33个灌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W_4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复播大豆的最适滴灌量为4 200 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