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通过分析我国食用菌的物流现状,并结合食用菌的特性进行研究后发现,致使我国食用菌产品供应链物流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物流网络的流通过程不通畅,在当前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将物联网理念充分应用于食用菌供应链物流网络的智能化建设与管理中,可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食用菌养殖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2.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课堂。从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入手,对边疆地区多民族高校学生宿舍创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校宿舍创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比较地榆不同部位总三萜的含量,测定地榆不同部位总三萜的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榆资源提供科学支撑。以地榆的根、茎和叶为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总三萜含量,采用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法测定地榆不同部位中总三萜抗氧化活性,Vc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地榆根、茎、叶中总三萜的含量分别是3.06 mg/g、3.93 mg/g、3.81 mg/g。地榆茎中总三萜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地榆不同部位对DPPH·的清除能力大小为:茎>根>叶>Vc。地榆茎中总三萜对于DPPH·的清除能力最强,地榆总三萜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地榆总三萜的抗氧化活性与三萜的含量有关。本研究表明地榆中不同部位中总三萜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差别,为地榆不同部位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4.
黄腐酸(Fulvicacid,FA)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农作物具有增产、提质、增强抗逆的作用。为明确基施黄腐酸对旱地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T1(黄腐酸10kg/667m2),T2(黄腐酸20kg/667m2),T3(黄腐酸30kg/667m2),T4(黄腐酸40kg/667m2)和T5[不施黄腐酸(CK)]5个处理,研究在西北陇中旱作区基施黄腐酸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生育期、块茎品质、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的影响以及分析基施黄腐酸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最佳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2015~2016年,T3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P <0.05)。2015年,T3处理对淀粉、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影响最大,相比对照CK增加16.7%、51.6%、40.5%、37.9%、23.5%。除还原糖指标外,其余指标相比对照CK达到显著水平(P <0.05)。2016年,T3处理下的淀粉、干物质、粗蛋白、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最大,相比对照CK增加32.5%、56.0%、68.3%、28.0%、16.7%,除还原糖外,其余指标与对照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2015~2016年,T3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增长幅度大,而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T4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相比对照增长最大。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品质,所以黄腐酸施用量30kg/667m2为西北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的最佳黄腐酸施用量。  相似文献   
65.
黄连木茎段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取材部位、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等方面,对防止黄连木茎段褐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木质化的枝条为适合的外植体;培养初期以液体培养基较好;添加1.4 g/L抗坏血酸(Vc)的抗褐化效果最佳,其次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硝酸银(AgNO3),而硫代硫酸钠(Na2S2O3)和活性炭(AC)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外植体进行适当时间的低温和黑暗处理可减轻褐变。  相似文献   
66.
为探明不同水氮组合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年7—10月在新疆伊宁县进行了不同滴灌量与施氮量的裂区田间试验。滴灌量为主因子,分设3 000 m3·hm-2(W1)、3 600 m3·hm-2(W2)、4 200 m3·hm-2(W3)、4 800 m3·hm-2(W4)四个灌水梯度;施氮量为副因子,设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施氮处理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干物质积累持续时间及氮素吸收量基本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均在W3处理(4 200 m3·hm-2)达到最大;在低水量(W1)条件下增加氮肥的投入,有利于增加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提高复播大豆氮素吸收量,进而提高复播大豆产量,但降低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水分充足时适量增施氮肥能促进大豆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植株氮素的吸收量,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而过量追施氮肥,阻碍根系吸收氮素进入植株体内,降低氮素的利用效率,且W3N1组合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吸收量、产量均达到最大,产量达到3 741.23 kg·hm-2,分别比低水低肥处理(W1N0)、高水高肥处理(W4N2)增加了54.30%、17.02%。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2、T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  相似文献   
68.
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夏大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夏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为当地夏大豆种植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于伊宁县进行翻耕(T)、翻耕覆膜(TP)、免耕(NT)三种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与翻耕和免耕相比,翻耕覆膜能有效促进夏大豆的生长发育,形成良好的农艺性状和群体结构,产量分别比翻耕和免耕提高7.43;和16.05;;同时翻耕覆膜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苗期和成熟期0 ~6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翻耕提高了25;、16;,比免耕提高38;、16;;其水分利用效率也分别比翻耕和免耕提高16.03;和7.84;.[结论]在伊犁河谷夏大豆种植中,翻耕覆膜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夏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69.
新疆麦后复播大豆适宜滴灌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北疆地区麦-豆两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后复播大豆加剧了与春播作物的用水矛盾,因此,为缓解农业用水压力,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滴灌量,从中筛选出适宜复播大豆种植的灌水量,为复播大豆节水、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设置3000、 3600、 4200、 4800 m3/hm2四个灌溉量处理,研究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 分配及植株中养分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复播大豆干物质、 植株中N、 P2O5及K2O的积累均符合Logictic生长函数模型。复播大豆单株干物质重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灌水量4200 m3/hm2处理最高; 各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均在出苗后49.5~53.0 d,快速积累期为30.3~31.9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为0.48 g/(plant·d)。不同滴灌量处理大豆植株中N、 P2O5和K2O含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苗后47.1~49.9 d、 44.8~45.1 d和44.6~46.1 d,快速积累期分别为31.7~36.4 d、 22.2~22.4 d和28.7~31.46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6.35、 8.15和9.30 mg/(plant·d)。滴灌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以4200 m3/hm2(W3处理)最高,为3741.23 kg/hm2,分别较3000、 3600和4800 m3/hm2三个处理增产30.42%、 13.98%和8.44%。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和脂肪总量以4200 m3/hm2处理最高,为53.03%。【结论】适当增加灌水量,不仅能够促进复播大豆植株养分的吸收、 积累,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同时还提高了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总含量。但灌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推荐灌水量为4200 m3/hm2作为北疆复播大豆高产、 节水的合理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70.
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夏大豆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播大豆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和免耕(NT)_4种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复播大豆测定期间的植株性状、单株绿叶面积、净光合势(LAD)、光合特性、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显著影响,且两年各处理的各项指标基本表现为TPTRTNT。其中,TP处理的株高、茎粗、最大单株绿叶面积两年平均值均显著高于NT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出19.87%、36.36%和34.83%;开花期-鼓粒期的光合特性表现为:TP使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而胞间CO_2浓度降低;各处理两年的LAD均表现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于结荚期-鼓粒期内达到最大值。产量也以TP处理的最高,两年平均达到2082.69 kg hm~(-2),分别比T、RT、NT处理高出11.32%、24.84%、23.99%,并均达显著差异水平。两年平均经济效益以TP处理的纯收益最高,达1448.74元hm~(-2),较最低的免耕处理高出164.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