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波纹唇鱼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us)6组织(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脑和脾脏)的5种同工酶[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同工酶位点及其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纹唇鱼5种同工酶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EST检测到2条酶带,由2个基因座位编码.LDH在6种组织中都存在,共检测到9条酶带,由3个基因座位编码,具有多态性现象.MDH在6种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可分为线粒体型和上清液型,各由1个基因座位编码,组织差异性不显著.ME检测到2条酶带,肝脏的含量比较丰富,线粒体型和上清液型的区分不明显.AST在6种组织中都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72.
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鳍鲷Sarus latus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鳃丝和鳃小片表面都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分布的环形微嵴、沟状或坑状凹陷及孔洞等结构.黄鳍鲷的鳃丝表面一部分鳃丝表皮凹凸不平,另一部分鳃丝表皮较为平坦.黄鳍鲷和尼罗罗非鱼鳃上皮几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数量分布存在细微的差异.黄鳍鲷的扁平上皮细胞表面观以不规则的六边形为主,或类似菱形的四边形,细胞间界限清楚,而尼罗罗非鱼鳃丝细胞表面的微嵴以形成密集指纹状回路,隆起的微嵴两侧有细小的横突,扁平上皮细胞间排列凹凸不平,形成深沟或凹坑,成为细胞间明确的界线.黄鳍鲷鳃丝表面的氯细胞和粘液细胞数量较多,尼罗罗非鱼鳃丝表面基本上没有观察到氯细胞,粘液细胞很少.黄鳍鲷鳃小片的厚度比尼罗罗非鱼鳃小片的厚.  相似文献   
73.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髭鲷胃内pH值范围为4.9~5.4;肝胰脏pH值为5.8~6.2;肠道pH值为6.5~6.9。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40℃达最大,40℃以上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15~50℃范围内,斜带髭鲷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pH值为2.2~7.6范围内,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2.8;在pH值为4.8~8.0范围内,其他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为7.2;在最适pH值下,各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pH值为4.8~8.0范围内,胃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6.0,肠、肝胰脏与幽门盲囊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8,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最适温度和pH值下,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  相似文献   
74.
半滑舌鳎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滑舌鳎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本文综述了半滑舌鳎的形态特征、自然栖息环境、食性特点、年龄与生长、繁殖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分析指出半滑舌鳎养殖技术关键,为我国南方沿海开展半滑舌鳎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组织结构的影响,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0、10、15、20、30)花鲈幼鱼的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鳃丝排列紧密,顶端膨大呈棒状,鳃小片细胞饱满,有少量泌氯细胞。花鲈幼鱼鳃丝宽度随盐度的升高而缩小,鳃小片间距则逐渐增大,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20时,部分鳃小片变形脱落,鳃丝上的泌氯细胞明显增多增大;盐度为30时,鳃丝宽度较大,出现断裂脱落,鳃丝上细胞排列疏松,泌氯细胞明显膨大,有溶解现象。脾脏在淡水条件下(盐度为0),淋巴细胞数目较少,血细胞较多;在低盐环境中(盐度为10、15),淋巴细胞增大,数量增多,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数量增加;在高盐度下(盐度为30),脾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出现肿大、空泡化现象,细胞排列疏松。盐度为0时,花鲈幼鱼肌纤维排列较为疏松,多角形或长椭圆形,长径和短径较大、密度较小;盐度为15时,肌纤维短径变小、密度增大,与0、10盐度组均差异显著,盐度为30时,肌纤维长径增大、密度减小;随着盐度的增加,肌纤维长径和短径均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肌纤维数量则先增加后减小,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花鲈幼鱼鳃、脾及肌肉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有关。  相似文献   
76.
比较研究了不同的养殖水温和酶反应温度对卵形鲳够幼鱼(体重为0.82±0.15 g)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第一组试验,将卵形鲳够幼鱼分别在19℃、22℃、25℃、28℃和31℃各温度下养殖7 d,然后在相同的酶反应温度下测定其消化酶活性;第二组试验,将卵形鲳够幼鱼在25~26℃驯养7 d,然后分别在15℃、20℃、25℃、...  相似文献   
77.
驼背鲈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观察并解剖32尾活体驼背鲈,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组织结构。驼背鲈的显著特征是身躯侧扁,头顶凹入,后头部突然隆起,体甚高,上下颚无犬齿,后鼻孔呈垂直长裂孔;背鳍10棘,体褐色,体表布满黑色圆点。胃发达,卜型;肠管中等长,幽门盲囊10~13个;胆囊非常细长如线状,屈曲,其长为体长的23%~25%;生殖腺粗短,雌雄同体。  相似文献   
78.
鲷科鱼类属间远缘杂交的发育和生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专刊>= <栏目>=研究简报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Q959 483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盐度对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其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了6个盐度梯度组,分别为10、15、20、25、30、35。结果表明:(1)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在盐度25时最高,而蛋白酶活性在盐度30时最高。3种消化酶酶活性的平均值在盐度20~30时要明显高于盐度10~15时(P<0.05)。(2)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的最高值分别在20∶00、8∶00和14∶00,最低值分别在2∶00、17∶00和11∶00。  相似文献   
80.
条石鲷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技术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其实质主要组成有脾髓(红髓和白髓混合排列)、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小梁不明显,进入脾脏的中央动脉和静脉往往紧靠在一起互相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