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3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黄山白茶短穗进行四季扦插、以苗育苗及水培生根快繁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白茶四季短穗无心土扦插中,秋季扦插生根率为83.3%,效果明显好于其他三个季节;实施以苗育苗快速繁育技术,2年内每1/15hm2可实现苗圃面积扩大3倍以上,出圃茶苗可达39万株以上,至少满足6.5 hm2的新建单条栽茶园对种苗的需求;NAA对黄山白茶短穗扦插生根效果要好于IBA,经NAA 100 mg.L-1处理后的短穗,40 d后其水培生根率可达85%,平均每支短穗生根数量为7.8条。  相似文献   
32.
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撒施、沟施和沟施覆膜3种施肥模式及沟施覆膜下氮肥施用量对茶叶品质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和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施覆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并改善了品质,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沟施次之,撒施效果最差。与沟施相比,沟施覆膜下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升2.24%、7.26%、14.68%,茶多酚下降1.88%,芽叶密度、芽叶长度分别提升8.50%、8.15%;土壤表层和深层pH分别下降8.16%和5.30%,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87%、26.74%、17.95%、34.69%、25.42%,深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38%、28.22%、25.64%、15.34%、17.97%。比较沟施覆膜下45 kg·hm-2、60 kg·hm-2、75 kg·hm-2、90 kg·hm-2 4种施氮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以及土壤肥力提高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和茶园土壤肥力增加,但施氮75 kg·hm-2与90 kg·hm-2处理的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沟施覆膜条件下施氮肥75 kg·hm-2即可满足茶园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33.
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茶树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及其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4.
lyy@ahau.edu.cn     
 不同芽叶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存在差异,嫩芽叶>老叶>嫩茎。芽叶中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摊放2h后上升到最高峰,为鲜叶酶活性的1.2倍;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又逐渐下降,8h后酶活性降至鲜叶酶活的85%。揉捻及发酵过程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呈大幅度下降。微波杀青处理后,β-半乳糖苷酶快速失活,摊放冷却后没有复性。  相似文献   
35.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8月2日,安徽省科技厅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的要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了论证。刘大钧院士、李家洋院士等10名专家、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及安徽农业大学领导出席了论证会并讲了话。专家组在听取实验室建设计划专题汇报,参观考查了实验室建设情况,并与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实验室根据茶叶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色,所…  相似文献   
36.
茶树咖啡碱合酶cDN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RT-PCR法扩增出茶树咖啡碱合酶(TCS)cDNA编码区全序列,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 )中,得到重组质粒pET-TCS,在表达宿主菌B121trxB(DE3)中高效表达,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2000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包括112个氨基酸残基的硫氧还原蛋白及370个氨基酸残基的茶树TCS蛋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的融合蛋白产量逐渐增加,表达蛋白总量最高可达到菌体总蛋白的39.14%;在15、25和37℃ 3个不同的诱导温度下,均能诱导产生融合蛋白,而且产生的总量及其可溶性部分所占比例均随诱导温度升高而增加;在菌体的各个部位中,融合蛋白主要在细胞质中以可溶的形式进行表达,有少量在外周质中表达或以包涵体形式在细胞质中表达。另外,体外酶促反应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能催化可可碱甲基化生成咖啡碱,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37.
以紫娟、云抗10号、云茶1号、云抗14号4个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选用ABT1号生根粉100 mg/kg对茶树插穗浸泡处理0.5 h,以空白处理为对照,研究了ABT1号生根粉对大叶茶树内源激素水平及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根时间:愈伤组织出现时间空白处理和ABT处理以云抗10号最早,紫娟最晚;生根时间空白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4号最晚,ABT处理紫娟最早,云抗10号最晚.(2)内源激素水平:ABT处理后,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IAA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ABA含量紫娟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GA4含量云茶1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4个品种的TZR含量均提高;IAA/ABA值云抗14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根部内源激素水平:4个品种的IAA、ABA、TZR含量及IAA/ABA值均提高,GA4含量云抗10号降低,其他3个品种均提高.(3)生根指标:空白处理和ABT处理的愈伤率以云抗10号最高,紫娟最低,生根率和成活率以紫娟最高,云抗14号最低;4个品种的愈伤率指标除了云抗10号的ABT处理低于空白处理外,其他3个品种的愈伤率、生根率和成活率都表现为ABT处理高于空白处理.  相似文献   
38.
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特异茶树品种"紫娟"幼嫩叶片和成熟叶片的基因表达差异。从256对引物组合中获得59个差异表达带,其中在幼嫩叶片中获得26个上调片段,成熟叶片中获得33个上调片段。通过GenBank BLASTX比对分析,所获得的片段包括转录因子、代谢相关蛋白、信号蛋白以及一些假设蛋白、未知蛋白和没有比对的基因片段。利用RT-PCR对片段ZM4、ZM7、ZM12进行表达特性分析表明,ZM4、ZM7、ZM12均在成熟叶片中上调表达。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理解"紫娟"茶树叶色转变的机理,以及相关基因克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通过转基因烟草验证茶树CsCBF1基因抗寒性功能,为发掘、筛选茶树重要功能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的表达载体pBI121-CsCBF1导入烟草,通过PCR、RT-PCR和GUS活性染色鉴定外源CsCBF1基因是否导入并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上转录表达。然后将转pBI121-CsCBF1型、转pBI121型和野生型烟草分别置于25,4和0 ℃下处理48 h后,检测其膜质通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并将0 ℃处理3 d的转pBI121-CsCBF1型和野生型烟草置于25 ℃下培养1周后观测恢复表型和统计死亡率。【结果】 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BI121-CsCBF1,PCR、RT-PCR和GUS活性染色证明,CsCBF1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转录表达。25 ℃处理下,转pBI121-CsCBF1型、转pBI121型和野生型烟草的膜质通透性、丙二醛含量和Fv/Fm均无显著差异,而在4和0 ℃处理下,转pBI121-CsCBF1型烟草的膜质通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转pBI121型和野生型烟草,但Fv/Fm显著高于转pBI121型和野生型烟草。生长恢复试验中,转pBI121-CsCBF1型的存活率为66.7%,而野生型仅为23.3%。【结论】 茶树CsCBF1基因能够显著增强非低温驯化植物烟草的抗寒性,说明茶树CsCBF1基因存在于细胞抗寒的分子调控途径中,从而提高植物细胞的低温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40.
引入人工控制因素,以扩展的自回归模型(ARX)为基础,构建茶树育苗的温度、相对湿度及耗电量多目标模型函数,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面向茶树育苗温室环境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运用多目标灰色PSO算法将育苗温室内温度值从31.5℃降为24.51℃,相对湿度从47.2%提升为59.35%,耗电量降低17.6%。与线性加权和法、单目标PSO算法相比,选取多目标灰色PSO算法对温室进行优化,得到在开启遮阳与喷淋组合调控的情况下,经过20 min温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调控,即可达到茶苗生长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