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42.
【目的】分析灌浆过程中不同器官的氮素含量和积累及分配变化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10个水稻基因型的各组织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利用与氮素利用效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穗中的氮素含量品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鞘叶和茎中的氮素含量主要在灌浆后期呈显著的差异。穗中氮素积累的增加伴随着鞘叶和茎的氮素积累的下降,尤其是鞘叶更明显,植株总吸氮量在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籽粒灌浆进程穗中氮素比例增加伴随鞘叶和茎的氮素比例减少。同样,穗、鞘叶、茎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籽粒灌浆后期品种间呈显著的差异。籽粒灌浆不同时期的氮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呈显著差异,其中成熟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成熟期穗和鞘叶氮素含量、鞘叶的氮素积累量和鞘叶氮素分配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灌浆中后的穗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在水稻氮高效育种工作中,结合组织氮素进行选择,可有效地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43.
优质高产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巨2优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2优60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不育系巨风2A与自育三系恢复系R6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叶形态好、丰产性好、品质较优等特点,2017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鄂审稻2017014)。  相似文献   
44.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可借鉴模式,满足高职教育为企业培养个性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由现代学徒制经典模式内涵分析,校企合作应加强顶层设计、遵循市场机制才能可持续合作。笔者通过分析在宠物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注重单项技能培养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设计不够、校内全真型平台资源有限、结合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设计不够等现状,提出通过构建师资互换、基地共建、课程共建、技术共研、服务协同的校企"双方主体、利益主导"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温州市犬弓形虫病感染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51份血液样本。结果显示,本地区犬的弓形虫Ig G抗体阳性率为13.39%(47/351);公犬与雌犬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绝育/去势犬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未进行绝育/去势的犬(P0.05);成年犬Ig G抗体阳性率大大高于幼年犬和老年犬;流浪犬抗体阳性率最高,训导场内的犬最低,家养犬居中;不同饲喂食物下的犬,其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6.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茵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亲子关系与组合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与5个粳型恢复系配制成2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估算父、母本及其互作对杂种各性状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单株产量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32.21±14.48%,平均超亲优势率10.80±13.73%,通过亲本筛选可以培育出比常规粳稻增产20%以上的强优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影响粳杂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母本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起主导作用,培育优质不育系是改善粳杂稻米品质的关键;当双亲中有一亲本为优质品种时,其杂种稻米品质明显提高,而当双亲均为劣质亲本时,其杂种稻米品质进一步恶化,在配组时确保亲本之一为优质品种能有效改善杂种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48.
水稻节水增产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土壤最佳含水量为依据,按照田间水量平衡原理,确定了东丽区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水稻优化配水实施方案,并与提高渠系水、田间水利用率的工程节水、耕作节水、管理措施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节水、省电,满足稻作高产要求的新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9.
利用粳稻品种探讨了钙增效剂对稻米中钙及铜、锰、镁、铁、锌积累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五种钙增效剂对稻米的钙含量都有增加效果,其中活性钙-S钙增效剂的处理稻米中Ca的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54.5%,而且360mg/kg施用浓度效果最好;稻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测定表明,不同种类钙增效剂的叶面喷施对稻米中微量元素积累的效果不尽相同,五种钙增剂叶面喷施对稻米中Fe、Mg和Zn含量有明显增加,而稻米中Mn和Cu的含量反而降低的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a积累与Fe和Mn积累最为密切,呈正相关;Ca含量与稻米中直链淀粉(AC)呈显著正相关、与CPV、SBV、CVS、PAT呈显著负相,其他微量元素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参数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选用5个不同的粳稻品种,在施氮(N10)和未施氮(N0)水平条件下,对灌浆期的稻米品质形成及品种间主要品质性状差异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粒形差异在灌浆前期已表现。在2种氮素水平下,随着籽粒灌浆进程粒厚明显加厚,以25 d为界,日增长速度前期快于后期,N10水平快于N0水平;灌浆前期(抽穗至20 d)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后又下降。整个灌浆进程中N10水平下籽粒直链淀粉平均含量均高于N0水平,但品种间存在差异。N0水平下胶稠度平均值随籽粒灌浆进程呈上升的趋势,而N10水平下胶稠度平均值随籽粒灌浆进程呈下降趋势,整个灌浆进程中N10水平下籽粒胶稠度平均值均低于N0水平。在2种施氮条件下出糙率与粒宽、千粒重、出精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未施氮条件下糊化温度与粒宽和出精率呈显著正相关,粗蛋白与粒宽、千粒重、出糙率和出精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条件下糊化温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粒宽、出精率和出糙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