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7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81.
反式脂肪酸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甲醇钠-甲醇、氢氧化钾-甲醇、浓硫酸-甲醇和三氟化硼-甲醇4种甲酯化试剂的浓度、用量及甲酯化时间和温度对反式脂肪酸检测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以三氟化硼-甲醇法甲酯化,RT-2560(100m×0.25mm×0.2μm)毛细管柱为基础的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C18:1-9t,C18:1-11t,C18:2-9t,12t和C22:1-13t 4种反式脂肪酸的最小检出浓度在0.77-4.08 mg/kg之间。4种反式脂肪酸不同添标浓度回收率为98.44-101.23%,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差在0.22%-1.31%之间,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应用该方法检测了武汉部分小型市场散装食用植物油和一些餐馆的废弃油脂,以所含脂肪为基准,其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0.12%-0.25%、3.63%-6.58%。表明天然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但油脂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82.
为剧毒靶标(黄曲霉毒素)绿色分析提供高效抗体,在已有抗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株1Cll的基础上,通过小鼠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经胃蛋白酶酶解,制备F(ab')2片段,发现在优化条件37C、pH4.1柠檬酸缓冲液中酶解4.5h,可高效制备F(ab')2片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了抗体片段与原始抗体的识别活性,发现F(ab')2片段效价达到1∶320000,是原抗体效价的1.5倍;灵敏度(IC50)为8.7pg/mL,保持了原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83.
报道了一种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法快速检测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析方法。用70%甲醇对样品进行初步提取,过滤后用石油醚萃取脱脂,萃取液稀释后用免疫亲和微柱纯化富集,洗脱液放入黄曲霉毒素专用荧光定量速测仪器中自动读取结果。该方法直接读数的线性范围为0.3~25µg/kg,R2=0.999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超过90%,变异系数低于5%,最低定量浓度为0.3µg/kg。应用于花生及其制品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单个样品检测全过程(含样品提取)所需时间可以控制在45min左右,检测成本低于其他仪器方法。  相似文献   
84.
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仪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硫代葡萄糖甙与特异外源酶和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产物与菜籽硫甙含量的关系以及芥酸形成浊度与芥酸含量的相关关系,研制了NYDL-2000油菜芥酸硫甙定量速测仪,芥酸测量范围0.5%~8.0%,硫甙测量范围10.0~60.0μmol/g。芥酸和硫甙的速测结果误差分别为±0.5%和±4.0μmol/g,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农技推广及粮油生产基点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具有测定快速、操作简单、测试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5.
聚丙烯酰胺固相微球与黄曲霉毒素B1抗体偶联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表面带羧基的聚丙烯酰胺固相微球为载体,通过碳二亚胺(EDC)活化,共价结合兔黄曲霉毒素B1抗体.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偶联pH值为6.0~6.5,最适反应时间为17~20h,最佳EDC用量为5~15mg/10mg微球.抗体的最大偶联效率达60.40%,为利用聚丙烯酰胺微球建立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航芝1号芝麻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航芝1号(原品系名AE0809936)是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01-2002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平均产量l288.8kg/hm^2,居第一位,比豫芝4号(CK1)增产11.82%,比地方对照(CK2)增产10.30%,增产点次占96%;粗脂肪平均含量56.20%,粗蛋白质平均含量20.23%;茎点枯病平均发病率14.16%,病情指数5.53,均居参试品种最低。生产试验4省8个试点平均产量l110.4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1.12%,全部试点增产。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粒大色白商品性好,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根据本品种特性提出了该品种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7.
粮油黄曲霉毒素B1 高效快速检测微柱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研制并比较了7种不同类型的黄曲霉毒素B1 纯化微柱,优选出AFTB1 - Ⅰ亲和微柱,具有分离高效、操 作简便适于快速检测的特点。设计出与微柱净化配套使用的半自动化负压装置,可简化净化操作步骤、缩短操作 时间。对亲和微柱的进样条件、淋洗条件、洗脱条件、流速、结合容量、加标回收率、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微柱的结合容量> 25μg/kg,不同水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 ~91. 50%。不同批次微柱的加标回收率相对 标准偏差为1. 76% ,无显著差异。同时,采用现有国标方法,利用本实验研制的亲和微柱对实际样品净化,不同水 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92. 00% ,能满足国标检测限量范围内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 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88.
小波变换在脐橙维生素C含量近红外光谱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快速检测柑橘Vc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不同分解水平的Daubechies3小波变换,对100个脐橙整果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号进行了消噪处理,并利用消噪后的重构光谱对脐橙Vc含量进行了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结果】小波分解尺度水平不同,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效果各不相同,在分解水平为4时效果最好,其预测值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R达到0.9574,交叉验证预测均方差RMSECV仅为3.9 mg/100g。比较了11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其中,小波消噪后的偏最小二乘法交叉验证模型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真值的相关系性最好。【结论】小波消噪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能准确地对脐橙Vc含量进行无损快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9.
基于GA-LSSVM和近红外傅里叶变换的霉变板栗识别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克服板栗近红外光谱变量多、共线性强等缺点,该文对标准正态变量变换预处理后的板栗近红外光谱进行傅里叶变换,并用不同方法建模,提高识别精度。采用试探法提取近红外光谱傅里叶系数,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霉变板栗识别模型。当提取前35点傅里叶系数时,板栗的平均识别正确率为93.56%;构造GA-LSSVM算法,建立的霉变板栗识别模型所用傅里叶系数减少为13点,对测试集中合格板栗、表面霉变板栗和内部霉变板栗的平均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5.89%、100%和98.25%,板栗的总体平均识别正确率提高到97.54%。为霉变板栗的识别提供了快速鉴别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0.
 采用黄曲霉毒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及配套的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对油料饼粕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进行了应用研究。该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是基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和载有Eu(Ⅲ)标记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样品瓶建立的检测技术。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可内置标准曲线,直接输出检测结果。对6种油料饼粕做黄曲霉毒素B1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在70%~120%之间,批间、批内变异系数<15%。在实际样品的检测中,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比,检测结果相对误差<15%。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测定快速、准确,技术稳定、可靠,设备经济、小型,适用于大批量油料饼粕样品的快速检测和风险评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