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是名贵的中药材品种之一。别名有吴萸、吴椒、米辣子、茶辣、臭泡子、石虎等。主产于西南三省及陕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广西等省(区)。 (一)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吴茱萸主要虫害有褐天牛、凤蝶、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红腊蚧、矢尖蚧  相似文献   
102.
贵州余庆县稻田主要杂草的发生及化学防除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余庆县水稻田本田主要杂草共14科29种,以阔叶杂草为优势种,占总发生量的87.5%,莎草科杂草11.9%,禾本科杂草0.6%。杂草的发生以水稻移裁后15~30天和25~50天先后出现两个高峰期。1株/m^2稗草,水稻减产2%,10株/m^2稗草,减产88%。5.3%去西合剂防除稻田多种一年生杂草效果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03.
辣椒为余庆县主要蔬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0hm2左右,病虫害种类约20种,其中以辣椒根腐病发生为害较重,严重时全田绝收。为了确保辣椒正常生产,指导农民搞好辣椒病虫害防治工作,笔者于2006年5月在余庆县白泥泥镇上里村进行了不同农药防治辣椒根腐病试验,筛选防治辣椒根腐病较好的农药。  相似文献   
104.
李大庆  刘辉 《植物医生》2002,15(4):32-33
稻瘟病是贵州省余庆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为了搞好水稻穗颈瘟的防治,筛选出一种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好的农药,供 大田生产推广应用,我们于2001年7~9月在贵州省余庆县龙家镇曙光村进行了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农药防治水稻穗颈瘟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  相似文献   
105.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期160~180d,若虫期100~120d.白背飞虱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褐飞虱在8月中旬出现1个虫量高峰期;影响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成虫迁入量、残存虫量、温度、湿度和雨日.可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通过2017~2018年对贵州省余庆县茶树黑刺粉虱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余庆县茶园黑刺粉虱1年发生3代,以若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始见期4月上旬、发生期4月上旬~5月上旬;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7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5月上旬~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10月上旬,卵孵化高峰期7月上旬末~中旬,成虫羽化高峰期在9月上旬;第3代发生期8月下旬~翌年5月上旬。4~9月温度影响第1代、第2代的生长发育,导致成虫羽化高峰期年度间存在差异。其防治策略为:以冬季清园和黄板诱杀成虫为基础,抓住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卵孵化高峰期及时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107.
2005—2006年应用稻纵巷叶螟发生程度、发生期预测的回归模型,在贵州省余庆县进行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发生程度预报准确率达100%,第三代和第四代低龄幼虫盛发期预报结果基本吻合;7月上中旬补充迁入的虫量影响预测准确率。异地验证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可作为稻纵卷叶螟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近50年来,国际上对棉铃发育已作过很多研究,但对纤维和种仁干重的积累规律及其与铃期的关系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纤维和种仁的物质分配与铃期长短呈线性关系。但Schubert(1973)、Stecvart(1981)和Kohel(1984)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棉铃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部分的干重变化符合“S”型曲线。而Leffler(1976)报道在开花后第10~42天之间,每粒种子上的纤维干重呈直线上升,约在开花后第6周,种子及纤维都达到最大重量,而棉铃再过2周后才开裂。  相似文献   
109.
优良的棉花品种,必须具备早热、高产、优质等特性。据研究,铃重往往和成铃率呈负相关,而生产力又往往和早熟性呈负相关。七十年代,我国育成了一些早熟,高产的优良品种,其中有的纤维品质如强度等又不很理想。这说明育成具备多种综合优良性状的棉花良种,任务是艰巨的。本研究在1979年进行,选用有代表性的品种类型,测定各品种的铃重和成铃率,并阐明其成熟性的特点和相互间关系,为棉花选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绿肥茬棉花地膜覆盖后,常因绿肥翻埋不当,出现烧苗现象,给保苗带来困难。关于绿肥烧苗问题,有人认为是由于绿肥在腐熟过程中温度增高引起的;也有人认为系绿肥腐熟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所致。为了探明绿肥烧苗的原因,找出有效的克服方法,以利绿肥茬地膜棉的推广应用,1984年在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