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2篇
  17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外源一氧化氮对干旱和盐胁迫下棉种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干旱和盐胁迫下棉种萌发能力的效应,可为提高棉花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国欣棉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其中干旱胁迫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5,50,100,200 g·L-1)的PEG(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模拟,盐胁迫由不同浓度(0,150,200,250和350 mmol·L-1)的NaCl模拟。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均抑制棉种萌发。在25~100 g·L-1 PEG或150~350 mmol·L-1 NaCl胁迫下,外源NO能提高发芽率,显著提高棉种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提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200 g·L-1 PEG处理,NO会降低以上指标。本研究认为,在低程度干旱胁迫(25~100 g·L-1 PEG)及盐胁迫(150~350 mmol·L-1 NaCl)下,外源NO能够缓解其对棉种的损伤,提高棉种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22.
为分析棉花早衰的原因及表现、总结棉花高产栽培经验,对2014年河北威县3块早衰棉田的土壤养分状况、棉花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表明:棉田起土、复耕棉田由于起土或持续失耕造成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棉花早衰;前茬为苜蓿的棉田由于苜蓿的固氮作用,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明显增加,能够减缓棉花早衰的发生。棉花早衰在冠层上表现为株高降低、棉株变细、叶绿素含量降低、果节数减少和最长果枝长度减小等方面,根系上表现为主根长和最长侧根长度变短、侧根数目变少,与相应对照棉田相比,本调查早衰棉田棉花主根长度和最长侧根长度分别降低9.7%和31%,一级侧根数减少36.4%。早衰棉花产量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早衰棉花单株成铃数和铃重降低,起土棉田、复耕棉田和前茬棉花棉田棉花理论产量与相应对照棉田相比分别低29.3%,13.2%和4.3%。本调查说明土壤养分状况变差是造成棉花早衰的主要原因,棉田持续耕作可能造成棉花早衰。  相似文献   
23.
去留叶枝对棉花叶片、叶柄、铃柄解剖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冀棉958为材料,于花铃期观察去留叶枝对果枝叶片、叶柄和铃柄解剖学结构,研究去留叶枝对棉花形态建成、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设计留叶枝和去叶枝两种整枝方式,于花后15 d(花铃初期)、45 d(花铃后期)取中部果枝(第6果枝)第1果节叶片、叶柄、铃柄,通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其结构,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去叶枝有利于提高果枝叶光合能力及蒸腾作用;有利于果枝叶及叶柄输导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即能促进同化物及水分的运输。花铃初期去叶枝有利于铃柄同化物运输到棉铃,花铃后期留叶枝有利于铃柄同化物运输到棉铃。去叶枝棉花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留叶枝理论产量,表明去叶枝能够显著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形成与运输,对提高棉花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微咸水和再生水对盆栽棉花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寻求代替水源,进行了微咸水和再生水灌溉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盆栽棉花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根系影响的试验。试验设置灌水水质和灌水量2个试验因素,灌水水质设计为低、中、高矿化度微咸水和再生水,清水作为对照;灌水量设计为田间持水量的95%、85%、70%、55%。试验结果表明:微咸水和再生水处理增加土壤含盐量,微咸水处理的土壤含盐量随着矿化度的升高而增加;再生水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的含量;微咸水和再生水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在盐分累积严重的情况下根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25.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是系统生物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多样本转录组数据中挖掘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模块应用较广泛.为深入探究棉花应对冷害胁迫的分子机制,以4℃低温处理不同时间点的2个棉花品种(新陆中16和新陆中32)幼苗...  相似文献   
26.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其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对照),5A、5B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5B代换系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于对照,3A、4D代换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2A、4D代换系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始终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由此表明,正常水分条件下,Synthetic 6x的5A、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5B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干旱胁迫下,Synthetic 6x的3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叶绿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2A、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诱导类胡萝卜素含量增高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27.
棉花地上部形态建成的光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基于“同类相似性”原理,借助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光温生态因子对棉花叶片长、宽,叶柄长、粗,主茎节间长、粗,果节长、粗,蕾铃高、直径等形态指标的影响,量化温、光因子与棉花各器官形态建成的关系,构建了基于GDD (growing degree day)和Logistic方程的棉花形态建成光温模型。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棉花主茎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主茎节间的长度和粗度、果枝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叶柄长度、果节的长度和粗度、蕾铃高度和直径的RMSE值分别为0.48、0.65、0.53、0.09、0.02、0.55、0.28、0.23、0.14、0.17、0.20和0.11 cm。显示棉花器官形态指标的模拟值与检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描述性。  相似文献   
28.
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在大田条件下,土壤氮素含量水平对棉花生长过程中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干物质积累量、组织含水量、叶面积载荷量的影响,为调控棉花早衰和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3个氮素水平(纯N:低氮 0 kg?hm-2;中氮189.50 kg?hm-2;高氮395.0 kg?hm-2)处理,研究棉花衰老过程中主茎功能叶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组织含水量及载荷量特征。【结果】盛铃末期为处理间生理生化指标产生差异的起始时期。与中氮、高氮相比,从盛铃末期开始,低氮处理棉花的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SOD和POD活性降低,组织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快速下降,而MDA含量、叶面积载荷量快速升高,加速了棉株衰老的进程。增加氮素营养能够明显提高叶片的生理活性,提高组织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延缓衰老。【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盛铃末期是棉花叶片生理功能从旺盛生理功能到衰退的转折时期。土壤氮素含量与棉花衰老密切相关,低氮处理加速降低叶片的生理活性,造成早衰;中氮和高氮水平能够延缓棉花衰老现象。  相似文献   
29.
为探索超早熟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可行性,为麦棉两熟高产优质的种植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探讨了短季杭虫棉546系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其个体成铃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早播可以通过增加单株承载的果枝台数,维持较高的棉蕾、花及幼铃数量和较长的持续期,以及较高水平的成铃数量,从而实现高产.密度处理对各项指标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晚播条件下,高密度对维持后期花及幼龄、成铃较高的水平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不同施肥模式对棉田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转基因抗虫棉‘沧198’为材料,研究了2种类型肥料(常规肥料、控释肥料)在不同养分水平(100%、80%)下,采用不同施肥方式(常规肥:基施十追施,控释肥:全部基施)对棉花干物质积累、肥料利用效果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养分水平条件下,一次性基施控释肥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常规施肥模式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