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山东省第一次到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研究山东省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及其与年均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乔木林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生长量、单位面积株数、平均胸径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乔木林蓄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胸径均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用材林和防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人工林平均胸径与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山东省森林资源质量稳步提高,气温对山东省森林资源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以棕絮1号、陇绿棉2号和对照品种普通白色棉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彩色棉胚珠表皮细胞的形态变化、纤维的早期发育及色素沉积过程,旨在明确彩色棉与普通白色棉的纤维分化发育差异及彩色棉纤维色素的沉积过程。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胚珠中部的部分表皮细胞均于开花前1 d开始分化;开花当天,胚珠纤维细胞均有突起;开花后1 d,纤维细胞突起增多,体积增大,其中鲁棉研28的纤维细胞已有伸长的态势;开花后3 d,纤维细胞均已伸长。除分化程度在各供试材料间差异不显著外,突起数量、发育和伸长程度,均以鲁棉研28最优,棕絮1号次之,陇绿棉2号最差。在纤维发育过程中,棕絮1号与陇绿棉2号纤维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在纤维内的沉积部位均存在差异。陇绿棉2号的纤维色素形成时间较棕絮1号早,且沉积于纤维中腔和次生壁内层,而棕絮1号仅沉积在纤维中腔内。上述结果表明棕絮1号和陇绿棉2号的纤维品质差,可能与彩色棉纤维早期发育过程中,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时间相对较迟、数量相对较少和色素在纤维中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棕絮1号、陇绿棉2号和对照品种普通白色棉鲁棉研2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彩色棉棉子发育过程中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棉子长、宽和体积均在35 DPA(day post anthesis)达最大值,25 DPA前彩色棉与白色棉快速增长阶段存在差异,25 DPA后的增长速率差异较小。最终棉子体积棕絮1号鲁棉研28号陇绿棉2号。对供试品种百粒棉子干重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表明:彩色棉品种棉子干重快速累积持续时间较白色棉短,但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均大于普通白色棉,棉子干重理论最大值差异不大。棉子种仁和子壳重都随棉子发育而不断增长,子壳率不断下降,成熟棉子子壳率以绿色棉陇绿棉2号最低,棕絮1号次之,鲁棉研28号最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畜禽疫病防控管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进展,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禽疫病防控措施的经济效果,养殖户畜禽疫病防控行为决策,政府畜禽疫病防控政策及其执行效果评价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禽疫病防控行为、疫病防控措施和动物卫生管理政策选择、动物疫病发生的损失和影响分析以及关于政府关于动物疫病宏观管理的研究。相对来说,国外研究更注重从微观角度进行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研究方法比较成熟;国内多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定性研究疫病防控宏观政策,定量研究不足或方法单一,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用欠缺,难以深入揭示疫病防控管理的复杂问题。针对这些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我国疫病防控管理经济研究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乔木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处样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的综合质量,并探讨了影响乔木层质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侧柏乔木层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以原山林场2号、燕子山林场5号、原山林场3号、黑峪林场5号和黑峪林场7号等5个样地侧柏林乔木层质量较好;而燕子山林场6号、1号和黑峪林场2号相对较差。相比之下,位于原山林场的侧柏林乔木层整体质量较好,各林分间变异最小,整体更为稳定。在14个评价指标中,树高、胸径、材积、年均生物量、冠幅、冠层高、叶面指数和密度等8个指标分别与乔木层质量综合分值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侧柏林乔木层质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超分子结构变化与纤维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棕絮1号、新彩棉1号、陇绿棉2号、绿1-4560和普通白色棉对照品种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彩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品质与超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探寻彩色棉纤维品质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最终棉纤维长度、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及马克隆值均表现为白色棉鲁棉研28棕色棉棕絮1号和新彩棉1号绿色棉陇绿棉2号和绿1-4560;相应的横向晶粒尺寸均随纤维发育进程不断增大,取向参数逐渐减小(优化),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与白色棉鲁棉研28相比,棕色棉棕絮1号和新彩棉1号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低,日增幅偏大,终止值略低;取向参数初始值低,日变幅小,终止值偏高;绿色棉陇绿棉2号和绿1-4560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低,日增幅小,终止值偏低;取向参数初始值高,日变幅小,终止值高。相关分析显示,彩色棉纤维的横向晶粒尺寸与3.2mm隔距比强度密切相关(r=0.89621*),ψ角和φ角与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马克隆值呈显著负相关(r=-0.93816*~-0.90233*),α角与纤维长度极显著负相关(r=-0.97314**)。表明彩色棉纤维品质差与纤维发育过程中横向晶粒尺寸初始值和终止值低及取向参数终止值高,进而影响纤维3.2mm隔距比强度、成熟度、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鲁中山地5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1300~5800株/hm2)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鲁中山区侧柏人工林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样地共发现植物42种,隶属31科38属,灌木植物为优势品种。侧柏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样地间的变异性较强,而丰富度、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中等变异。随林分密度增加,侧柏林林下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在林分密度为2600~3000株/hm2时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林下盖度、生物量和灌木层高度随林分密度增大也呈明显下降趋势。综合来看,鲁中山地侧柏人工林林下植被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在林分密度低于30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相对较好,有利于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以黄河三角洲30年生人工刺槐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2015年3月至翌年2月对其林内空气负离子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了同步观测,以了解人工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空气负离子(NAI)浓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空气离子评议系数(CI)表明,夏季(1.04)空气质量最佳,秋春(0.92、0.70)次之,冬季(0.64)最低;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11∶00和16∶00左右,12∶00-14∶00左右出现谷值。不同模式人工林年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离子评议系数大小依次为刺槐+白蜡混交林(RF)刺槐+榆树混交林(RU)刺槐+臭椿混交林(RA)刺槐纯林(R),其NAI浓度和CI值分别为705个/cm~3、656个/cm~3、623个/cm~3、585个/cm~3和0.93、0.84、0.78、0.75。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林分因子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胸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树高和枝下高呈负相关;与林内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林内湿度、风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是侧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优劣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鲁中山地3个试验地的23个典型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侧柏林乔木层、土壤和林下灌草层的综合质量,进而计算得出侧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指数,从而对其生态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按稳定性指数大小将侧柏林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稳定性等级,分别为"高度稳定""中度稳定""低度稳定"和"不稳定"。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4个观测指标共同组成侧柏林稳定性评价指标集。采用这些指标,可利用多元回归方程和逐步回归方程对侧柏林稳定性指数进行预测,推荐在侧柏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时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