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总结南京市园林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江苏省南京河西新城地区栽植北美枫香的关键技术,为城市生态绿廊建设提供科技依据。  相似文献   
32.
加强农民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新型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技能素质和经营能力,而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科技素养较差.研究认为,加强农民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可以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等系列工程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33.
【目的】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有机碳的土壤因子,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及固碳现状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专题数据图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土地利用、种植制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将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5个地貌类型区,在每个地貌类型区选取一个典型县,结合"联合单元布点法"进行样点布设,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树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结果】1)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pH、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粉粒含量、全氮、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小;与体积质量、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呈正相关,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大。农田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关系和黏粒含量有关,当黏粒含量为20%~25%,有机碳与黏粒的相关性较高;当黏粒含量大于30%时,有机碳与黏粒呈负相关趋势。2)区域尺度上,全氮、体积质量、全磷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在各个地貌类型区中,全氮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塬区、丘陵沟壑区、银川平原区、浅山丘陵区有机碳处于最高水平时的全氮阈值分别为1.39,0.95,1.33,1.38,1.64g/kg,有机碳处于低级水平的全氮阈值分别为0.97,0.59,0.86,0.76,1.06g/kg。【结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的程度不同。整体来看,全氮是影响黄土高原全区及各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4.
[目的]系统地探究近10a中国大气氮沉降研究态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借鉴。[方法]基于科学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从文献中分析近10a中国大气氮沉降研究热点及趋势。[结果]近10a来,在氮沉降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微生物特征一直是研究热点;近5a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地区更加广泛,但较少涉及林下草地;碳氮循环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温带及亚热带森林区,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向大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方向发展;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以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近5a来较多地结合了非点源污染及示踪技术。[结论]近10a来,中国氮沉降领域各学科交叉性和系统性增强,研究内容和尺度不断扩大,研究方法和技术趋于多样化;草地生态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特征、氮沉降与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耦合关系研究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35.
探讨了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矛盾,然后引出茶话会的独特功能及其包含的茶道精神,发现茶话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契合性,提出将茶话会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茶话会的具体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36.
越橘叶片秋季变色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彬  杨俊枫  高源  潘美娜  侯智霞 《园艺学报》2017,44(12):2361-2371
以4年生‘北陆’越橘为试材,对秋季叶色变化期间花青苷和叶绿素的含量和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色变化,花青苷总量升高,越到后期增幅越大,叶绿素总量下降,初期降幅较大;全绿叶片中解析出5种花青苷组分,随叶色变化组分增多,全红叶片中解析出11种组分,分别属于飞燕草素、牵牛花素、锦葵色素和矢车菊素;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和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是主要的花青苷组分,共同主导了花青苷总量的变化趋势;飞燕草素和牵牛花素总量随叶色变化增加,但比值不变;叶绿素a与叶绿素b变化趋势一致,但叶绿素a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综合分析认为,花青苷积累量的增加和叶绿素积累量的减少是叶片变色的关键因素;飞燕草素与牵牛花素是主要的两类花青素,其含量和配比可能决定了叶片的红色;‘北陆’叶色变化过程中主要积累3种花青苷组分:飞燕草素–3–O–阿拉伯糖苷、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和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影响了花青苷总量及主要色素的配比,进一步影响了叶片颜色。  相似文献   
37.
应用分泌抗二氟沙星(DIF)单克隆抗体(DIF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直接竞争ELISA分析方法.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与达氟沙星的交叉反应率为0.32%,与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对DIF的检测限可达到0.1μg/L,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 μg/L,线性范围0.1~128.0μg/L,平均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小于15%.对牛奶和鸡肉分别添加0.4、2.0、10.0和50.0μg/L DIF标准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3%和83.9%.直接竞争ELISA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DIF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二氟沙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研制及其免疫学特征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二氟沙星(DIF)与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得到二氟沙星全抗原DIF-BSA和DIF-OVA.采用紫外(UV),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BSA-DIF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和阻断ELISA选择细胞融合备用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二氟沙星单克隆抗体(DIF mAB),并对其效价、亲和力和特异性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BSA与DIF偶联成功,分子结合比为1:4.7,筛选出1H10、2F12、4D8共3株敏感特异的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效价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为1:5.12×102、1:3.2x101、1:2.56×102,腹水效价分别为1:2.56×105、1:1.28x105、1:6.4×104.同种亚型分别为IgG1、IgG1、IgG2a,亲和常数(Ka)分别为2.94×1010L/mol、1.72×1010L/mol和1.35×1010L/mol.亲和力最高的1H10对DIF的IC50为2.2ng/ml,单抗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无交叉反应.通过试验获得高效价、敏感、特异的mAb,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DIF的残留检测的免疫学试验.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分布,测定比较了秸秆还田(CT+)和秸秆不还田(CT-)条件下0~40 cm剖面土壤DOC含量及其组分的迁移分布。结果发现:DOC含量及其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占比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CO-NH)和芳香族类(C=C、苯环)化合物含量、DOC的平均分子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0~10 cm土层土壤与30~40 cm土层土壤之间差异显著,说明DOC在淋溶过程中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均会发生变化,下层土壤较上层土壤DOC含量降低、DOC分子结构趋向简单化。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土壤相比,0~40 cm土壤DOC含量、DOC/SOC、DOC组分中的胺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含量均表现为增加,两个处理之间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缩小;同时,秸秆还田增加了DOC的平均分子量,处理间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中DOC含量及其组分转移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0.
为探究致富带头人的带贫减贫机制及个体特征的影响,基于参与式扶贫理论与涓滴理论,利用20个县市致富带头人的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带贫减贫的机制进行了剖析,检验了个体特征对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减贫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致富带头人同时具备“农民”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具有明显的主动“带富”特征,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包含了“利己性”与“利他性”的双向特征,致富带头人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对带动农户增收和脱贫影响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还需进一步深化。因此,需要培育多种形式的致富带头人,扩大乡村经济精英与社会精英范围,加强致富带头人系统化技能和管理培训,强化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提高身份认同,激发带富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