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108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系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IRRI-Japan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系和对照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发现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异极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14.3%-97.1%,将2,4-D浓度从3.0mg/L提高到5.0mg/L时,可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经诱导成功的水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一段时间后,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继代特性出现明显差异,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单株系愈伤组织建立了水稻悬浮细胞系。悬浮培养过程中对胚性悬浮系的细胞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细胞的形状由开始的不规则、长条形逐渐转交成近椭圆形、椭圆形;细胞质由很淡、透明、具明显的大液泡逐渐转变成浓厚、不透明、较小的液泡。大多数品系的单细胞率由30%-40%提高到60%~90%。本研究通过努力,建立了14种单基因型水稻材料的稳定悬浮细胞系,构建过程中发现基因型、继代培养特性、愈伤组织类型选择是影响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的重要因素。该悬浮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稻瘟菌分泌蛋白与水稻细胞互作的生化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2.
水稻GA20ox-2基因mRNA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建立了一项基于TaqMan 实时荧光定量的RT-PCR技术,定量分析水稻半矮化关键基因之一GA20ox-2转录水平。该技术体系中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质粒标准品对基因GA20ox-2表达的实时定量准确、可靠、便捷。标准曲线表明,所建立的GA20ox-2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达102拷贝;线性范围广,可达102~107拷贝;扩增效率高(E=100.3%);稳定性、重复性好,可靠性高,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仅分别为0.12%~0.31%和0.21%~0.34%;循环阈值与PCR 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可对GA20ox 2基因表达进行准确实时定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油萝卜(2n=18,9条染色体分别被称作a~i)具有抗甜菜胞囊线虫的基因。探索油萝卜携带的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外源的油萝卜染色体在油菜中的遗传稳定性。【方法】9个油菜附加系进行自花受粉,分别获得附加系的自交F2代。利用筛选的分子标记检测和原位杂交(FISH)检测附加染色体在F2代中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对9个油菜附加系F2代接种甜菜胞囊线虫的2龄幼虫,鉴定携带抗甜菜胞囊线虫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结果】9个附加系自交F2代中的附加染色体遗传表现不一,5个油菜附加系的F2代中均有2条附加染色体,能稳定遗传;4个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附加染色体的遗传表现不稳定,部分后代中无附加染色体。FISH检测9个附加系自交F2代中的附加染色体表明:与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相符,并且4个不稳定的附加系中,有的自交后代虽然有附加染色体,但有1或2条。接种甜菜胞囊线虫测定结果表明,含有油萝卜染色体DD的油菜附加系对甜菜胞囊线虫的抗性水平与附加染色体的供体油萝卜相当,而其它8个附加系的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抗性,与受体油菜相近。【结论】油萝卜的9条染色体分别附加到油菜中后,其遗传稳定性因附加的染色体而异,有的能稳定遗传,有的在自交后代中丢失1或2条;抗甜菜胞囊线虫的基因在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4.
 利用Tandem Repeats Finder程序,以大于15 bp,匹配值为80%的标准,对已经公布的 1 162 745 条玉米EST序列中的SSR进行查找,共发现一至六核苷酸重复的SSR序列84 314个,占1 162 745个EST序列的7.25%。组成这些SSR的主要基序有A, C, AG, GGC, AGG, AAC, AAGT, AAAT, ACAT, AGAT, AGGT, AGAGG, AAAAG, AGGGG, AAAGC, GCCGAG, CGGCGT, CGCCGG, GCGGCA和CGCTGC,且以单核苷酸重复的SSR数量最多,为75 917个,其次是六核苷酸重复,为2 903个,这两类重复的SSR占总数的93.48%,四、五核苷酸重复的SSR数量较少,分别为772和779个。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在玉米EST中发现的SSR序列的碱基数都大于24 bp。这暗示利用这些SSR序列有可能开发出一批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的SSR分子标记,有助于玉米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功能基因克隆及基因功能等研究。  相似文献   
25.
氮胁迫条件下稻瘟病菌分泌蛋白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CH-63和TH-162个致病性差异的稻瘟病菌株为材料,在缺氮培养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经培养2 d后,采用铵盐沉淀及透析纯化处理获得稻瘟病菌培养滤液中的分泌蛋白。分别采用致伤接种及浸泡处理对该蛋白作用水稻植株后的病理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致伤接种的水稻叶片及茎杆接种斑处出现明显的坏死病斑,其病斑直径是对照的2~4倍。浸泡处理的水稻幼根出现严重褐化,植株生长矮小,株高仅为对照的1/2。对上述稻瘟病菌株分泌蛋白进行酶解处理后病症消失或减弱,进一步确证其为引起上述病理反应的主要因子。将该分泌蛋白接种24个水稻单基因系,接种后72 h根据病斑长度将24个IRRI水稻单基因系按抗、中、感病性状分组。对稻瘟病菌菌株CH-63和TH-16的缺氮分泌蛋白致病力强弱差异与菌丝块接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H-63致病力强于TH-16。  相似文献   
26.
1993~1997年从云南省32个县(市)采集、分离到800余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从中选出来自21个县(市)的155个菌株,用日本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可分为7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36.4(出现频率6.5%),较高的有317.4(5.2%)、007(5.2%)、137.4(4.5%)、003(3.2)、007.5(2.6%)。稻瘟病菌的致病谱比1983~1988年的上种有了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栽培了抗病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原因。根据生理小种在各稻作区的组成和分布,评价了稻种资源垂抗基因在各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稻瘟菌基因组规模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信号肽分析软件SignalP v3.0,亚细胞器蛋白定位软件TargetP v1.01,GPI-锚定位点软件big—PI Predictor和跨膜螺旋结构软件THMM-2.0这4个软件分析预测稻瘟菌12595个蛋白序列中有1134个分泌蛋白。编码这些蛋白的可读框(ORF)最小值为78bp,最大值为7849bp,平均1231bp。引导它们的信号肽长度介于15—45个氨基酸之间,平均为21个氨基酸。435个分泌蛋白具有功能描述,主要是与代谢有关的酶类。分析了其中降解细胞壁组分和与致病相关的酶类,提示在稻瘟菌侵染水稻不同阶段产生的关键酶及基因的功能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采用Biolog方法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间栽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其中玉米2∶魔芋4(T3)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可达61.27%。另外,魔芋与玉米间栽使魔芋根际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发生变化,魔芋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也发生了改变,与净栽魔芋(CK)相比,T3对聚合物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分别升高了25.7%和23.5%,而对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这4类碳源的利用率分别降低了30.7%,39.9%,34.9%和38.6%。主成分分析表明,间栽处理的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净栽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9.
选择吉生和野生羊草种子为试材,分别测定0、0.1、1、5、10 mg·L-1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iehiohenoxyacetic acid,2,4-D)和不同浸种时间(24、48、72 h)对两种羊草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吉生和野生羊草种子发芽的2,4-D浓度均维持在0.1~1...  相似文献   
30.
 利用菌丝染色和胼胝质特异性染色技术,研究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与非寄主植物大豆互作时,能否诱导大豆产生胼胝质沉积相关的防御反应。将玉米小斑病菌接种到大豆叶片3h后即可观察到孢子能在大豆叶片上萌发,12h后能诱导大豆叶片细胞中胼胝质沉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录水平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表达有变化。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作为玉米小斑病菌的非寄主植物,可受玉米小斑病菌诱导而产生胼胝质沉积的防御反应,为进一步探明作物多样性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非寄主抗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