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几种优良品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取 1 2个品种对 1 0个花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 ,得知大多数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大 ,仅颖花宽较小 ,柱头外露率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 ,且选择效率最高。由此推论可通过杂交选择方法提高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多数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通径分析表明 ,长颖花对提高柱头外露率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72.
转玉米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转玉米 pepc基因水稻进行观察研究 ,发现玉米 pepc基因不仅在水稻中高水平表达而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非转基因对照提高 10倍以上 ,其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分别比原始亲本Kitaake提高 14 .9%、5 .7%、1.3%和 13.9%。 1998年以来 ,利用转 pepc基因水稻与杂交稻亲本杂交 ,经 5年 7代选育得出以下结果 :(1)玉米 pepc基因在新遗传背景下仍能高水平表达并能稳定遗传 ;(2 )F1的PEPC活性介于双亲之间 ,其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 ,与双亲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利用高光效基因提高水稻杂种优势具有可行性 ;(3)PEPC活性与饱和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4 70 ) ,可将水稻叶片中的PEPC活性作为鉴定高光效水稻的主要生理指标 ;(4)转育成 3个较稳定的高光效水稻株系 ;(5 )建立了潮霉素催芽初选、分子标记抽检、田间表型决选和生理生化指标定量鉴定的高光效水稻筛选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3.
穗数、粒数、粒重是稻、麦构成产量的决定因素。而穗数的多少与分蘖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研究分蘖消长及其成穗规律,从而有效地加以控制,是稻、麦增产栽培技术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F根据工作体会,就分蘖消长动态的观測方法作簡单介紹,供各地参考,并請指正。分蘖的計算是以新分蘖抽叶鞘、眼睛能认清为准。观測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定期取样,室内考种。即每个重复各处理在計算面积之外,設置一取样区。在取样区内,选定二至四个固定样本段,样本段的大小,要根据取样次数及株数計算确定,略于放寬。或不固定样本段,每次随机取样,即隔一定距离取一尺长有代表性的植株,作一个样品单位,一般取四至六个样品单位,集合成一个样品組合。取样时期,水稻从返青至齐穗,每五天左右拔取一次;麦类从三叶期至齐穗,每十至十五天拔取一次。样本  相似文献   
74.
<正> 粳型杂交水稻因辽宁省农科院1975年首先育成黎优57 (黎明A×C_(57)) 而突破,并用于生产.但由于北方杂交粳稻是中粳类型,引入我省作双季晚粳种植,熟期缩短,秧龄弹性小,优势难以发挥.因此,我们从1977年以来,在借鉴兄弟单位选育经验及育种材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长江流域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目的是为了适应我省以早籼晚粳为主体的熟制需要,从双晚利用杂种优势的角度来扩大杂交稻种植区域,提高单产,为改变我省双晚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提供经济有效措施.经五年九代选育,目前已初步育成10个新不育系和5个新恢复系,并从配制的一批新组合中,经全省预试鉴定出两个强优组合,获得一些有希望的材料.现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5.
<正> 国内外育种实践证明,要想尽快选出早、丰、抗、优的新品种和新组合,必须从理论上对水稻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水稻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开展了全省性协作,对粳稻60多个品种、籼稻100多个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遗传力、遗传相关、选择指数、遗传距离、空间距离、配合力等.这里发表的仅是第一部分的部分结果,全部结果以后将陆续发表.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及种植地点:在合肥安徽省农科院种植60个粳稻品种,及在安徽农学院农场种50个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76.
两系粳杂超稀播壮秧的分蘖成穗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秧田每公顷150kg(A)、225kg(B)、300kg(C)3个播种量,对两系粳杂70优双九作双晚种植的分蘖成穗特点进行定株观察,结果表明,以净秧田播量150kg/hm2,培育多蘖壮秧,每穴1粒种苗的栽植方式;以及提高栽插质量并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是提高成穗率和产量、降低用种成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7.
皖稻199(2301S/340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于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8.
碾米品质直接影响生产者和加工部门的经济利益,它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三项指标,重点是整精米率,都以愈高愈好。 尽管成熟期的环境、收获及贮藏过程对碾米品质有很大影响,但仍属于遗传性状,品种(组合)间差异很大。弄清碾米品质与籽粒形状诸因素的关系,对有预见性地选育高产、优质三系亲本及组合,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就当前南方稻区主要粳杂新组合及其亲本的碾米品质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以 了解碾米品质基因型特征,为提高粳杂碾米 品质提供依据。 材料及方法 试验于1985年在安徽省水稻所进行。供试材料为南方稻区38个杂交粳稻组合和1…  相似文献   
79.
70优9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组合,199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