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14篇
  2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杂交水稻苗期耐淹涝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生产上主栽的野败型三系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苗期耐淹涝能力的比较研究,杂交稻的耐淹涝能力的平均优势明显,且以显性效应为主。恢复系效应大于不育系;杂交稻淹涝后生存率与恢复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稻的耐淹涝表现以偏父型和中间型为主(80%以上),偏母型比例低。恢复系、不育系耐淹涝能力强的,配出的杂交稻耐淹涝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32.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和我国小麦育种的发展历史,包括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矮化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和高产与优质育种并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阐述了当前我国对粮食生产需求的新变化及其对今后小麦育种工作的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33.
利用病毒介导基因沉默方法研究小麦抗光氧化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可能的小麦抗光氧化基因,利用大麦条斑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系统,对6个小偃54响应强光的基因进行了沉默表达研究。以BSMV:GFP植株为对照,分析了这些基因的减量表达植株在低温强光、DCMU、MV及H2O2等处理下的PS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性能指数(P.I.)、MDA含量及整株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Ta23008和Ta92165均参与小麦对低温强光、DCMU、MV和H2O2等胁迫的响应过程;Ta106078参与小麦对DCMU、MV和H2O2等胁迫的响应过程;Ta27787参与小麦对低温强光、DCMU和H2O2等胁迫的响应过程;Ta24695参与小麦对低温强光和H2O2胁迫的响应过程;而Ta119251仅参与小麦对DCMU的响应过程。此外,Ta23008、Ta92165、Ta106078、Ta119251四个基因被抑制表达后,其转化株系的生物量比对照显著降低,推测其可能参与调控小麦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34.
以上海种植的小偃54和京411及其杂交后代稳定优选株系6号、7号和10号为材料,通过测定抽穗期剑叶的毫秒延迟发光(ms-DLE)和不同生育期倒数第1片功能叶的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比叶重(SLW)、Fv/Fm、ATP含量和P700还原初始速率来分析其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为小麦育种选择中改善光合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杂交优选后代6号株系的形态农艺性状近于小偃54,7号株系近于京411,10号株系的变异较大。不同基因型小麦及其杂交优选后代的光合特性与生育时期和衡量指标密切相关,Pn为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拔节期,叶绿素含量为灌浆期>抽穗期>分蘖期>拔节期,ATP含量为灌浆期>拔节期>分蘖期>抽穗期,P700还原初始速率为灌浆期>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各生育期间的Fv/Fm无明显差异。小麦光合特性的超亲优势随生育时期而异,杂交优选后代10号株系的Pn和Chl在灌浆期有超亲优势,ATP含量在抽穗期有超亲优势,SLW和P700还原初始速率介于两亲本间。杂交优选后代株系10号聚合了Pn、Chl和ATP含量的超亲优势,其光合特性优于两亲本,而6号劣于两亲本,7号介于两亲本之间。  相似文献   
35.
农作物N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农作物N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主要与N素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有关。根系N的吸收动力学、根系形态、吸收时间是影响N素吸收效率的重要因素;N素生理利用效率与N的同化、转运及光合作用、C转运效率等生理过程有关。分析农作物N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机理对提高N肥利用效率,降低N肥损失,充分发挥N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温室盆栽条件下进行柠檬酸单施或与枸溶、难溶性磷肥配合施用的不同试验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与枸溶性磷肥(沉淀磷肥,即CaHPO4)配合施用的增产效应最显著。在相应用量下可使磷高效基因型小麦“洛夫林”平均增产94%,磷低效“80-55”增产83.1%; 单施柠檬酸使“洛夫林”与“80-55”平均增产63.3%和28.8%,表现出小麦基因型间磷效率明显差异。但磷矿粉单施或与柠檬酸配合施用的增产效应相对较小。这反映了石灰性土壤因pH值较高,磷矿粉不能为作物提供充足有效的磷源 ,也说明柠檬酸的酸化能力有限,对所施用磷矿粉难以产生有效的酸化作用,且可能由于磷矿粉的加入反而因稀释作用削弱了柠檬酸的酸化效果,导致其增产效果低于单施相同浓度柠檬酸的处理。  相似文献   
37.
38.
李振声 《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I0001-I0004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实验室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1995年被批准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39.
庄巧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他自1939年开始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已有66个春秋,在小麦育种的理论与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自国家"六五"攻关开始,作为项目主持人组织和领导了全国小麦育种工作,精心策划、具体指导、协作攻关,为提高全国小麦育种工作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受到了全国小麦育种工作者的爱戴和尊敬.本文从4个方面介绍了庄巧生院士在中国小麦育种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0.
钾营养效率不同的小麦品种间根际钾营养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以土培技术,研究了钾营养效率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根际速效钾、缓效钾的动态变化与钾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钾条件下,低效低响型品种京核1号根限速效钾和缓效钾的耗竭程度较大。相反,高效低响型品种太核5025、低效高响型品种6154的根限速效钾和缓效钾的耗竭程度都较小。而中间类型品种京选偃6的根际钾耗竭程度更小。小麦根际钾的变化与根系分泌H^+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