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1.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转帐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小麦初生叶接种条锈菌后,亲和反应寄主叶片RNase活性,分别在潜育期和产孢期呈双峰型增长;不亲和反应叶片RNase活性在侵染初期高于健康对照,但低于亲和性反应,其后随着病程发展,近免疫反应叶片RNase活性与对照相同,而中度抗病反应叶片也呈双峰增长,峰高及峰延续时间不同于亲和性反应。条锈菌侵染对DNase活性影响较小,亲和反应叶片仅在产孢阶段DNase活性有所增强,中度抗病反应叶片在显症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秦岭地区树木锈菌25属66种。其中记述中国新记录种4外:冷杉金锈(Chrysomyxa abietis(Wall.)Unger)、梾木膨痂锈(Pucciniastrum corni Diet.)、槭膨痂锈(P.aceris Syd.)和帕克斯被孢锈(Peridermium parksianum Faull.)。并对62个已知种寄主新记录和地理新分布做了记载。所有标本藏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是小麦上最重要的一类病害,在1962年以前经常发生周期性流行,曾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但自1962年以后未发生过全国性流行,小麦条锈病仅于1980年和1981年在俄勒冈和华盛顿发生过地区性流行,使该两州小麦减产20%.  相似文献   
15.
一、美国小麦秆锈病防治研究进展二、美国小麦叶锈病的防治研究进展三、美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研究进展(未完)(以上在本刊1985年第二期上发表)华盛顿州立大学植物病理系与美国农业部西北区禾谷类病害实验室合作负责美国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研究.本项研究由R.Line博士主持,其任务和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北美、欧洲、亚洲和中国的锈菌区系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全面评述,并将我国锈菌多样性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国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22,23,25,27,28和29号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常温苗期试验以5个重要栽培品种为试材,测定了诸小种主要寄生适合度属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寄生适合度属性中以产孢能力最重要,其次为侵染能力和孢子生活力,条中26号和29号寄生适合度较高,25号和28号较低。此外,还在低温(10℃)条件下和成株期进行了补充测定。根据研究结果曾预测条中29号将上升为优势小种并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中梁22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梁22/铭贤169杂交F2群体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及中国春单体系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发现, 中梁22携带1个显性(暂命名YrZhong22)和1个隐性抗病基因, 前者位于5B染色体。由中梁22´铭贤169的F2群体构建抗病、感病池, 用SSR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 建立了与YrZhong22连锁的4个微卫星标记Xwmc289、Xwmc810、Xgdm116和Xbarc232, 并将YrZhong22定位于小麦5BL染色体。YrZhong22与相邻微卫星位点Xwmc810和Xgdm116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 cM和4.4 cM。系谱分析及分子标记分析表明, YrZhong22可能是一个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9.
作物多样性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包括多系混合、品种混合和物种混合,其中品种混合策略备受重视。对于小麦,品种混合与它的组分净种时的表现相比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即增加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危害,特别是对减轻锈病和白粉病的危害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病害防治而获得的产量收益比较小,一般平均只有4%~5%。对于小种专化的病原物,小麦混合群体中复杂小种(能侵染两个或两个以上混合组分)的相对频率高于简单小种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实行小组分数目品种混合系统的多样化、增加组分之间的抗性差异或增加混合组分数目。影响品种混合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