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81.
对雪腐格氏霉(Gerlachianivalis)产毒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适宜菌株生长和产毒的液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液(PSB)和添加1%蛋白胨的察氏(Czapek’s)培养液。固体培养物玉米粒上的粗毒素产量远高于液体培养基。适宜茵株生长的条件是20℃,pH6~7,黑暗和静止培养,适宜产毒的条件是10℃,pH7~8,光暗交替和静止培养;培养滤液和从固体培养物中浸提的粗毒素对小麦种子均有毒性,浸提的粗毒素的毒性远高于培养滤液。粗毒素对小麦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与生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677(P<0.01)。  相似文献   
82.
为了明确天水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对小麦务锈菌变异的影响,对采自天水地区高山、半山、川区的感病品种上的条锈菌夏孢子进行了染核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多核率以高山区最多(0.55%),半山区次之(0.50%),川区最少(0.42%)。选取8个夏孢子多核率高于l%的菌系,在高感品种铭贤169上分别进行继代培养,测定供试菌系每代夏孢子的多核率。有些夏孢子多核率下降较快,如97-33等3个菌系,有些夏孢子多核率下降较慢,如97-44等5个菌系。  相似文献   
83.
利用品种混合控制小麦病害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物多样性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包括多系混合、品种混合和物种混合,其中品种混合策略备受重视。对于小麦,品种混合与它的组分净种时的表现相比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即增加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危害.特别是对减轻锈病和白粉病的危害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病害防治而获得的产量收益比较小.一般平均只有4%-5%。对于小种专化的病原物,小麦混合群体中复杂小种(能侵染两个或两个以上混合组分)的相对频率高于简单小种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实行小组分数目品种混合系统的多样化、增加组分之间的抗性差异或增加混合组分数目。影响品种混合防病效应的因素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三唑酮对小麦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接种小麦条锈菌3d后,三唑酮喷雾施药。电镜观察三唑酮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菌丝和吸器最初的变化是细胞质中脂肪粒和液泡数量的增加,菌丝和吸器的壁与细胞质膜间出现一些电子致密度高的小泡囊,随后壁内层不规则增厚,菌丝顶端细胞壁增厚最为明显;菌丝和吸器最终解体。吸器外间质的宽度明显增宽,其中累积有染色较深的物质。三唑酮对吸器发育具有致畸作用,并抑制隔膜的形成;受侵寄主细胞分泌的胼胝质,可将吸器体完全包围。观察结果表明三唑酮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条锈菌,同时也可通过影响寄生而间接作用于该病菌。  相似文献   
85.
病菌孢子的萌发不受寄主专化抗性的影响,在叶面及玻片上均可正常运行;但有些抗源材料可抑制附着胞分辨的正常分化;附着胞分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接触刺激,否则将导致产生纤细附着胞;病菌附着胞的多分瓣现象是其多次入侵的表现;高抗性小麦品种多在病菌吸器产生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乳突频率的高低与乳突抗性强弱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6.
利用陕西汉中地区 2 4年 ( 1 974~ 1 997年 )的小麦条锈病病情、菌量、品种和气象资料 ,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汉中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因子 ,求得最优回归子集 ,包括春季菌量、秋季菌量、感病品种面积比例、4月份降雨量和 4月份平均温度。用前 2 0年资料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对 1 994~ 1 997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作短期预测 (以残差绝对值≤ 0 .5为标准统计 ) ,结果表明 ,方程预测的准确率为 75%  相似文献   
87.
甘蓝型油菜花茎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花茎外植体高效诱导不定芽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含有2,4-D(0.5~1.0mg/L)的培养基对外植体进行预培养,以及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AgNO3(2~6mg/L),可显著降低外植体褐化坏死的频率,提高了不定芽的发生频率及其再生能力;6BA(2.5 mg/L)与NAA(0.1mg/L)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不定芽发生频率;再生的不定芽90%可长根  相似文献   
88.
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突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线粒体,多聚核 ,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突沉积区的大量小囊泡首先形成一个个结构致密的小颗粒,然后堆积起来形成乳突的内部主体和核心,其外围是细胞器解体后沉积的一层染色淡而均匀的无定形物质。  相似文献   
89.
以9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upas L.)材料为受体,分别以其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将来自山菠菜的BADH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研究了转化植株的抗盐性.结果表明,依据对农杆菌侵染的反应,参试品种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抗性类型(resistant type,R);超敏感类型(supper susceptive type,SS)和中间类型(middle type,M).R型外植体切口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失去再生能力;SS型外植体极易受农杆菌快速增殖影响,最终导致整体褐化死亡;只有M型外植体还保留部分再生能力,可产生少量不定芽.通过改进培养方式可提高外植体在农杆菌胁迫下的芽发生频率,在无菌滤纸上进行共培养,不仅能降低"玻璃化"现象,还能延长共培养时间,为外植体细胞的再分化提供了时间保障.分化培养基中加入3~6 mg/L AgNO3可减轻外植体褐化程度,提高不定芽分化率.PCR分析和BADH活性检测发现,有部分转化体BADH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外源BADH基因已表达,转基因植株能够在0.5%NaCl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对照在相同的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生根困难.  相似文献   
90.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芽管核染色方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登汉氏苏木精法也称铁矶苏木精法,是常用的真菌细胞核染色方法,R.Litt-le & J.G.Manners(1969)曾报导用此法可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芽管核进行染色,但 R.B.Volin(1971);井金学、商洪生(1980);李振岐、E.L.Sharp 和 M.Rein-hold(1983)在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芽管核的染色试验中均发现用此法染核难以掌握。为此,李振岐和 E.L.Sharp 等于1983年3—4月结合小麦条绣菌异核作用研究需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