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8篇
综合类   3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湖北县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加强对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时空格局的认识,以2001-2010年批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全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土地整治资金、技术的持续投入,2001-2010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地理分布上表现为高度集聚;2001-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地理重心呈现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偏移的运动轨迹;县域新增耕地来源结构以整理来源型、开发-整理来源型和综合来源型为主,区域差异特征明显,鄂西南山地区、鄂中平原区和鄂东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主要为整理来源型,鄂北岗地区主要为开发-整理来源型,鄂西北山地区以及黄石、随州、孝感等地多为综合来源型;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为耕地面积(24.26%)、地貌类型(23.65%)、项目投资(19.94%)、建设规模(18.16%)和人均GDP(11.05%),自然条件和土地整治政策为主要影响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对2010年新增耕地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偏小。该研究为湖北省土地整治战略制定和重大工程布局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张志  李江风  龚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19-5321
通过分析粮食需求预测法与数学模型法这2种常见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提出了基于预留法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3.
在阐述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的涵义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指标体系,并对以后土地可持续利用预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4.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业的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晶  喻继军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00-6901,6928
对旅游业的循环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循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发展循环旅游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5.
为防止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湖泊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采用地域分异规律,运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梁子湖生态屏障区四种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屏障区的土地利用斑块数减少了67.3%,土地利用破碎度显著降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林地、坑塘水面等用地类型的布局更趋合理;经过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屏障区形成梁子湖外围封闭的环状缓冲带,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阻隔外部因素对梁子湖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6.
基于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改进了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论模型,采用泰尔指数、ESDA,GWR等空间分析方法,在河南省108个县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各子系统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县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关联性分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各县市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海拔、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建筑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建筑业总产值与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其余指标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当前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停留在二维基础上,缺乏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存在主观性强、工作效率低、公众参与度弱等缺陷,最终导致规划设计质量不高、实施效果欠佳。而在三维环境下,规划设计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使大量属性数据在三维场景中直观地反映出来,以辅助规划设计决策。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了一些研究项目来针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国内学者也应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对土地整治三维规划设计进行探索。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明确了土地整治项目对三维模型的特殊需求,逐个分析了几种主流建模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出每种方法对于土地整治三维建模的适用性,最后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28.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29.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灵宝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河南省灵宝市地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土地覆被、土壤类型和地形坡度等5个因子,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确权法-变异系数法确定各个因子权重,结合ArcGIS,运用加权评分法得到灵宝市土地敏感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灵宝市土地生态环境总体较脆弱,以极敏感和高敏感为主,占全市面积的52.90%,不敏感和低敏感区占全市面积的23.89%。  相似文献   
30.
张志  李江风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68-170,187
旅游管理体制如何适应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业内外人士探索的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问题。本文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森林旅游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建议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和“社区网络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