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8篇
综合类   3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张志  李江风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68-170,187
旅游管理体制如何适应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业内外人士探索的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问题。本文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特性和权属特性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森林旅游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建议实行“四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和“社区网络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2.
重点分析了当前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状况,指出农村集体土地权利的畸形现状,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3.
徐伟声  李江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98-6100
GPS系统在气象中的应用,为探测大气有关气象要素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对GPS气象学概念作简单介绍之后,着重地阐述了GPS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GPS气象学的广阔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是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对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的地区尤其重要。该文应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模型建立了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乐东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模型,获得了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结果较2009年更合理,其中建设用地布局更加集中,北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区内建设用地大部分转变为林地,滨海地区在发展旅游建设的同时海岸带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耕地元胞单元增加,且增加部分主要分布在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一般区。预测结果突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乐东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5.
李风琴  李江风  胡晓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4-16445,16569
笔者从旅游六大要素出发提出了碳足迹的测算方法,并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食""宿""行""游""购""娱"的碳足迹分别进行了测算,得出其总的碳足迹。根据测算结果,从碳足迹的构成,碳成本和人均旅游碳足迹3个指标分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碳效用。其碳成本和人均旅游碳足迹相比全球水平较高。其碳足迹构成方面,"宿"和旅游活动的贡献较小,因此,在新一轮的整合和规划中要加强度假旅游市场的培育,继续发展"生态文化"游,保持旅游活动的小贡献,降低交通的碳足迹,以实现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3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耕地保护压力的增大,土地整治作为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有效提高土地整治规划设计质量,也变得尤为重要。运用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平台上构建土地整治三维场景的技术方法,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提出了1套土地整治项目三维场景的构建方案;并且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高桥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建立土地整治三维场景,实现了土地整治三维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生成土地整治三维场景,地形地物匹配情况较好,三维可视化效果好;最后,对基础数据获取、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技术进行讨论,提出了未来对该领域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37.
在全球倡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保护好地质遗迹的前提下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开发,越来越受重视。文中分析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并以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开发思路、景区范围界定、旅游功能分区、内部交通组织调整、形象宣传、产品设计、景区开发与原住民利益协调七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阿斯哈图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旨在探索一种有利于地质遗迹保护的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思路,为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8.
以湖北省1996-2008年为时间切入点,分别对以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所体现的城镇化强度和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代表的生态效益的时空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城镇化发展及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研究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强度经历了从最初较为分散的形态,演变为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高值区集聚分布的状态,增长程度整体上由东至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以武汉市为最高极,以圈状形态依次向外逐级减弱,西部地区除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外,均呈现普遍低增长的态势。2生态服务价值方面,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基本形态,生态服务价值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江汉平原和鄂北襄阳盆地地区,以各地级市及其周边县市区所在地最为严重;增加较为明显的区域则主要集中于鄂西秦巴、武陵山区以及鄂东幕阜山及武汉城市圈周边长江沿岸地区。3通过相关性分析说明,城镇化的推进与生态服务价值并非相互制约。从总体上看,城镇化的高强度和生态服务价值的低下在不同时期确实成正比,但城镇化强度的大幅增长并非会同样导致相同程度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损失。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的推进并不一定一直会对生态服务价值产生破坏,当城镇化发展所创造的大量社会财富能够反补于生态环境时,两者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9.
谭旭  李江风  卢涛 《湖北农业科学》2016,(22):5976-598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构建"四化同步"发展评价模型以揭示湖北省各县市"四化"水平的发展状况,采用地理—经济空间权重,运用ESDA方法,分析其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湖北省各县市"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不一致,中心城市及平原地区水平较高,鄂东及鄂西山区水平较低,边缘化现象突出,且呈现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其发展水平在全局上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以武汉和宜昌双中心带动的格局,其发展空间差异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也与湖北省城镇发展战略一致。根据这些差异,结合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和城镇发展战略,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推进型、统筹发展型、生态优先型三种不同的"四化同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足迹环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规划生态足迹环评模型改进的建议,设计了评价技术路线,得出了生态足迹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的启示,展望了新一轮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