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新铁炮百合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铁炮百合的试管苗为材料,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的诱变效果,比较了加入2%二甲基亚砜(DMSO)后的秋水仙素后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浸泡法以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36h的诱变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86%。混培法以添加005%的秋水仙素和2%DMSO处理10d后效果最佳,变异率达到了54%。DMSO对新铁炮百合的诱导率有促进作用。显微镜观测气孔特征后发现: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及气孔保卫细胞长、宽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2.
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得到非洲菊转基因植株,将非洲菊的植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中。当卡那霉素浓度达到25mg/L时,外植体的生长分化完全受抑制,苗白化。将非洲菊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农杆菌介导得到转基因植株,把共培养3d的外植体进行3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处理3较好,即先在培养基中直接加羧苄霉素不加卡那霉素,待苗长势较佳时,再用卡那霉素筛选,PCR检测,得到7棵阳性植株,再生率为43.75%。既保证了芽诱导苗的成活率,又节省了大量提取DNA的时间和贵重药品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83.
利用卡那霉素筛选非洲菊转基因植株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得到非洲菊转基因植株,将非洲菊的植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中,当卡那霉素浓度达到25 mg/L时,外植体的生长分化完全受抑制,苗白化.将非洲菊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农杆菌介导得到转基因植株,把共培养3 d的外植体进行3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处理3较好,即先在培养基中直接加羧苄霉素不加卡那霉素,待苗长势较佳时,再用卡那霉素筛选,PCR检测,得到7棵阳性植株,再生率为43.75 %.既保证了芽诱导苗的成活率,又节省了大量提取DNA的时间和贵重药品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84.
为调查河北地区鸡源沙门菌及其血清型的流行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的致病性,本研究于2018年~2021年在河北省7个地区34个养鸡场共收集631份发病鸡肛拭子和62份病料样品共计693份,分别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分离细菌并纯化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并对分离菌经生化及16S r RNA基因的PCR及测序鉴定,随机选择32条测序序列经NCBI的BLAST比对,并采用DNAStar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同源性。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分离菌的血清群及血清型并统计各血清群与血清型在河北不同地区的分布。结果显示,从693份病料样品中共分离到238株沙门菌,除3株未定群外,其余分离菌分属于A、B、C、D、E、F 6个血清群,其中D群最多达69.7%(166/238);238株沙门菌分属于7个不同的血清型和未定型,依次为鸡白痢沙门菌(91/38.2%)、甲型副伤寒沙门菌(43/18.0%)、鸡伤寒沙门菌(40/16.8%)、肠炎沙门菌(39/16.4%)等。血清群与血清型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除张家口地区流行A群血清群外,其余地区流行的血清群均为D群;张家口地区流行鸡白痢沙门菌;秦皇岛地...  相似文献   
85.
 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i)和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Glu)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根据GenBank号M13968,X53600分别设计引物,经RT PCR扩增,克隆菜豆Chi基因和烟草Glu基因, 将两个目的基因分别连上CaMV 35S启动子和终止子Nos,然后串联在一起共同组建于一个表达载体pBI121中,重组表达质粒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非洲菊、香石竹等花卉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Chi)和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Glu)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根据GenBank号M13968,X53600分别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克隆菜豆Chi基因和烟草Glu基因,将两个目的基因分别连上CaMV35S启动子和终止子Nos,然后串联在一起共同组建于一个表达载体pBI121中,重组表达质粒经过限制性酶切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非洲菊、香石竹等花卉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半湿润易旱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三种覆盖还田量(SM1:13 500 kg/hm2、SM2:9 000 kg/hm2、SM3:4 500 kg/hm2),以不覆盖为对照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及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小,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对照降低了2.00%~5.28%(P>0.0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10.82%~23.93%。10~30 cm土层,SM2处理下>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SM1、SM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0~40 cm土层,各处理>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较CK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SM2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其次为SM1、SM3。可见,秸秆覆盖还田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以SM2覆盖还田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8.
89.
玉米/大豆间作的镉累积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镉污染农田高效种植结构调整模式,通过在镉污染严格管控区农田(土壤全镉含量1.98 mg·kg~(-1))开展不同镉积累特性的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系统研究了单作和间作下玉米和大豆的镉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玉米秸秆镉含量呈总体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豆秸秆镉含量呈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玉米苗期秸秆镉含量最高,而大豆鼓粒期秸秆镉含量最高;大豆成熟期籽粒镉含量高于鼓粒期,玉米灌浆期籽粒镉含量高于成熟期;间作降低了成熟期镉低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提高了镉高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间作模式下镉高积累和低积累玉米品种籽粒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9 mg·kg~(-1)和0.003 mg·kg~(-1),分别较单作降低了-14.88%和88.46%;秸秆和籽粒的富集系数大豆分别为2.567~3.329和0.667~0.764,玉米分别为0.729~3.339和0.001~0.079,间作玉米秸秆富集系数较单作增加0.15%~46.22%,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富集系数较单作降低84.62%~92.31%;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46~1.77。因此,间作大豆可以保证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在镉污染土壤的安全生产,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90.
为研究不同饲料投喂量下生物絮团技术对草鱼生长及其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水质的影响,设计了3个饲料投喂水平的生物絮团技术喂养(添加碳源)试验,以非生物絮团技术喂养(不添加碳源)为对照,试验组的饲料投喂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00%(处理A)、85%(处理B)和70%(处理C),试验周期为36 d,试验期间每隔6 d测一次水质指标,试验结束后测定草鱼的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处理A的终末均重、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B和处理C的终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试验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方面,处理A和处理B的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处理C的这2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碱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养殖后期,试验组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都显著低于对照。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生物絮团技术能改善草鱼养殖水质,提高草鱼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未能提高草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