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采用HPLC方法测定“红圆”芜菁(HY)和“白玉”芜菁(BY)肉质根和叶片中芥子油苷(GS)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芜菁以及同一品种不同部位中芥子油苷(简称GS)含量差别较大.在“红圆”芜菁肉质根中检测出11种GS,在其叶片中检测出9种GS;“红圆”根中主要为苯乙基GS和2-羟基-3-丁烯基GS,分别占总硫苷的37.2%和20.9%,根中总GS含量是叶中的2.1倍.在“白玉”芜菁肉质根中检测出9种GS,主要GS种类为3-丁烯基GS和苯乙基GS,分别占总GS的65.6%和23.4%;在“白玉”芜菁叶片中含8种GS,不合有苯乙基GS,“白玉”叶中GS总量是根中含量的1.2倍.  相似文献   
12.
核黄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一般动物体本身不能合成核黄素,要靠从食物中摄取。而大多数植物性饲料中缺少核黄素,要维持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在饲料中补充一定量的核黄素。比如在肉鸡不同生长期间,一般要在配合料中添加3mg/kg~8mg/kg含量为96%的VB_2,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我国核黄素的产量很低。VB_2的生产方法为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反应工艺长,成本高,收率低,不能满足医药工业的需要,更谈不上用于饲料了。为了降低饲料用VB_2的成本,我们用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旨在测定用宇佐美曲霉(Aspeugilususami)发酵大豆粉对家禽磷的利用率的影响。30只1周龄的白来航公鸡分成三组饲喂4周。第一组日粮添加大豆粉(SBM组);第二组日粮添加发酵大豆粉+无机磷(SBM+P组);第三组日粮添加发酵大豆粉(FSBM组)。三组鸡饲喂结束后,称重并屠宰采集股骨。分析结果表明,SBM+P组及FS-BM组的日增重及股骨干重、灰分、钙、磷含量和骨密度均比SBM组有显著提高。SBM+P组与FSBM组的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证明发酵大豆粉改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率,因此在鸡日粮中用发酵大豆粉替代一般大豆粉不需要再添加无机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但写作部分的提高幅度却不大。本文就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结合课文设计出供学生练习写作的主题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大棚内果菜类番茄为例 ,系统进行了作物生育期与大棚内作物小气候环境中光、温平行对比观测 ,得出了在高纬度地区大棚翻茄生育所需的太阳辐射总量、气积温与地积温等指标 ,同时还研究了影响发育期差异的主导因素 ,并通过数学处理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 ,为提高大棚管理质量提供了量化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黄淮区域夏大豆锌锰铁肥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大豆施用锌、锰、铁肥效试验结果显示:施用三种微肥能显著降低大豆新叶失绿率,增加株高,提高产量,其中以锌、铁、锰肥配施效果最佳,其次是单施锌肥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究纳米碳在作物生产中的肥效效果,通过2013年和2014年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CU+CRU+C)处理可显著增加大豆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该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均最高,提高大豆苗期相对生长速率。试验结果还表明,2013年和2014年普通尿素+控释尿素+纳米碳处理的大豆产量比普通尿素(CU)处理分别增加24.5%和16.7%。在黑土生态条件下,不同尿素添加纳米碳后可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苗期相对生长速率,使大豆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地区的规模化养鸡场,流行一种以损害鸡只肾脏为主要病变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我们经流行病学、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鸡肾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近几年,在呼市周边旗县的养鸡专业户中,雏鸡饲养到20日龄后,开始陆续发病,以肾病变为主要特征。调查的4群鸡共5996只中,发病4040只,发病率为67.4%,死亡2253只,致死率为37.5%。发病年龄为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养分利用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4个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动态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时,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max-B)分别比单作提高34.2%、46.7%、25.9%和25.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max-B分别降低27.7%、30.3%、16.5%和23.7%,但整个间作系统的Imax-B平均增加32.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他模拟参数与Imax-B规律一致。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积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N)、最大吸收速率(Imax-N)和瞬时吸收速率(r-N)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18.4%、48.9%和25.8%,而间作大豆的K-NImax-Nr-N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15.9%、29.9%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分别提高0.4%、13.7%和7.8%;施氮水平对大豆r-N无显著性影响。间作显著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N>1),其中N0水平下LER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LERN有下降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N2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最高,间作优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1 目标 鸡的体质健康,生命体征良好,各项发育指标符合标准,死淘率低;鸡群整齐度高,产蛋成绩好,保持理想的产蛋曲线;饲料转化率高;种鸡群的种蛋合格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