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玉米、花生叶片光合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C4作物玉米和C3作物花生的光合速率(Pn)以及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C3和C4作物对光照度反应的灵敏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玉米的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变化和光合有效辐射变化一致;而花生的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中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玉米和花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中Fv/Fm,ФPSⅡ,qP呈倒抛物线型日变化,而NPQ则呈抛物线型日变化.C4作物玉米和C3作物花生的Pn,Fv/Fm,ФPSⅡ,qP,NPQ变化也存在明显差异,玉米具有较高的Pn,ФPSⅡ,NPQ和较低的Fv/Fm,qP,而花生具有较低的Pn,ФPSⅡ,NPQ和较高的Fv/Fm,qP,这些差异在日变化中以中午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2.
国外和我国黄淮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目前世界上玉米产量较高的国家为美国,1986年,该国4亿多亩玉米平均亩产达499公斤,高产记录达到1554公斤。M·Tollenaar研究认为,在美国玉米带优越自然条件下,利用最佳的农艺措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每亩理论产量可达5495公斤,而目前生产力上限为2130公斤。美国玉米一般为春播,生长季节较长,因此,增产潜力也较大。我国玉米有相当大一部分为夏播,在夏玉米高产研究方面,山东省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该省350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337公斤,高产记录从1986年以来一直保持在每亩9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1096公斤。  相似文献   
103.
河南玉米增产潜力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内今后玉米的需求状况和河南玉米生产实际出发,阐述了河南玉米的增产潜力,生产发展的技术障碍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玉米生产的途径,并对今后河南玉米产业化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4.
在池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壤土、粘土、砂土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碳氮积累和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玉米叶、茎、鞘等营养器官贮藏物质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及营养器官物质总运转量和运转率以砂土最高,成熟期子粒重及光合同化物输入子粒量和光合同化量对子粒重的贡献率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成熟期子粒氮素含量主要来源于灌浆期子粒氮素吸收,子粒氮素总量和子粒氮素吸收量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各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移率叶>鞘>茎。三种质地土壤对高油玉米子粒产量、淀粉、蛋白质和油分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粘土>壤土>砂土。  相似文献   
105.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6.
不同土层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区池栽和桶栽试验,研究了下层(20~40 cm,40 ~ 60 cm)土壤容重改变后,玉米根系生长、产量及生育期间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玉米单株根长度和根干重、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在吐丝期;且随着下层土壤容重增加呈递减趋势.各土层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和本土层容重的增大而降低,同时也随着相邻土层容重的增大其降幅加剧;玉米穗粒数、粒重和产量也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玉米生长期间,土壤酶活性变化受下层土壤容重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双重影响,玉米生育进程放大了容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氨基酸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拌种处理后,玉米的主根系明显增长,根系干物重增加,单株根系活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幼苗的营养吸收,地上部发育良好,干物重增加,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提高,第6片展开叶的光合强度明显增强。从冠/根比来看,对根系的影响比对地上部的影响稍大。但拌种的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大于10ml/kg),易产生负效应,过低(小于2ml/kg),作用效果不明显。适宜的氨基酸拌种浓度为6ml/kg,可明显地促进玉米壮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8.
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我们先后在郸城、中牟等县进行了夏玉米与绿豆间作方式的试验,筛选出的优化方式于1990~1991年在生产上推广,两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0多万亩,增加经济收入900多万元。试验设在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二合土上,前茬小麦,亩产400公斤左右。玉米为豫玉5号,生育  相似文献   
109.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根系对低氮干旱胁迫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3年以来5个主推玉米品种中单2号、丹玉13、掖单13、农大108、郑单958以及新品种豫单606为材料,在低氮和低氮干旱复合胁迫下,研究了品种更替过程中根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年代推进,玉米品种根干重、根长及根表面积呈先升后降又升的趋势,早期品种的3个根系性状逐渐增加,以获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现代品种的3个根系性状逐渐减少,以减少冗余器官的消耗,而新品种有所上升,以满足产量持续增长所需水分和养分。在低氮和低氮干旱复合胁迫下,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根干重变化小,但根长和根表面积增加多,根系平均直径变细,伤流量减少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根系逐渐优化,现代品种根系形态调节能力增强,对低氮和低氮干旱复合胁迫的耐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花后灌水对高油玉米碳氮积累和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灌水降低了高油玉米叶、茎、鞘等营养器官贮藏物质、氮紊的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以及贮藏物质、氮素的总运转量和总运转率,花后籽粒吸收氮素量和光合同化物输入籽粒量表现为不灌水〉灌一水〉灌三水。花后籽粒吸收氮素量对籽粒氨素的贡献率则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转移的贡献率相反,即灌三水处理值表现最高,花后籽粒吸收氮素量和光合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远大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和同化物转移的贡献率。高油玉米籽粒、蛋白质、淀粉和油产量以花后灌一水最高,灌三水时降低;随灌水次数增加籽粒油分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