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与水分胁迫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游离态、非共价结合态、酸溶性共价结合态、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和稀有多胺)与水分胁迫的关系,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展望了多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 各处理上层(0~20 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 cm、40~6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的积累量均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处理间差异显著。N、P、K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和转移率大小也受下层土壤容重的影响,特别是各个时期N、P、K在玉米生长中心中分配的比例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均产生交互影响,且20~40 cm土层容重对N、P、K的吸收和分配的影响远大于40~60 cm土层。【结论】通过调整下层土壤容重,尤其是20~40 cm土层容重,可以促使玉米吸收更多的矿质营养,并使营养元素更多地向生长中心分配,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63.
玉米施肥新技术及影响施肥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考了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施肥技术研究的新成果,针对近年来玉米生产对施肥技术提出的新要求,介绍了新的施肥技术和改善施肥效果需要考虑的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64.
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控制水分、肥料的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显著。随着土壤容重的变化,玉米根系及地下部都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一定范围上,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的根长逐渐容短,而其直径则逐渐变粗。同时根干重及株高等均与土壤容重及株高等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表现为负相关。而就法上部干重及T/R值(冠/根比植)来讲,则呈现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5.
杂交棉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交棉标杂A1、豫杂35和常规棉中棉所41为材料进行试验,研究杂交棉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杂交棉苗期长势强、出叶速度快,叶片数多;植株较高,果枝较长,果枝数和果节数多。杂交棉单铃重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极显著水平。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的纤维长度、强度、细度等比较协调,优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66.
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拌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采用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拌种可显著地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拌种后可使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重分别提高22.5%和16.8%,根系活力提高72%,叶片光合强度提高56%,氨基酸螯合多元微肥对玉米的适宜拌种浓度为100倍。  相似文献   
67.
不同施肥条件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不同施肥水平下夏玉米光合对生理、生态因子的响应研究表明,施肥可以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使阻碍光合速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由非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气孔限制,并可提高生育后期叶片的光合强度,延长高光合持续期,在日变化中表现为增加了叶片下午的光合强度.大田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气孔导度(S.)是影响光合速率(Pn)最主  相似文献   
68.
植物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影响植物抗旱性的各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旱基因工程上的应用现状。干旱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逆境因子。人们对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多层次研究,并从各种生物中鉴别和定位了几十种与提高抗旱性相关的基因,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抗旱基因,对已知抗旱基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成功转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高了其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69.
种植模式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不同株型的夏玉米品种,设置60 000 株/hm2和75 0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和50、60、70、80 cm等行距以及80+40 cm宽窄行5个行距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60 cm等行距处理下,群体光辐射分布较为合理,田间小气候的控制较为安全,有利于提高抗逆性,能够在不同的品种和密度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是目前黄淮海区夏玉米机械化生产较为适宜的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70.
本文在三种施氮水平上对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未施肥大豆相比,三种不同施肥水平上间作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能力均有所降低,氮肥水平越高,下降越严重;间作条件下,大豆固氮活性的降低大于根瘤数和根瘤重,同样肥力水平下,玉米间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而与单作玉米的后茬产量差异不大。与休闲地相比,无论大豆单作还是间作,其后茬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种植大豆不是培肥地力而是消耗土壤肥力。间作大豆对玉米无促进作用,反而使玉米产量下降,对玉米植株含氮量影响不大。间作后作物总产量降低,但蛋白质产量和经济收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