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8篇
  5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研究目的】扩增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Buckwheat trypsin inhibitor,BTI)基因,并对其表达特性和氨基酸同源性进行分析。【方法】根据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以荞麦cDNA为模板,扩增BTI基因并进行序列及其表达谱分析。【结果】克隆得到了BTI基因。它的cDNA全长为459bp,含有一个216bp的完整阅读框,编码72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其蛋白质序列与已报道的荞麦种子提取的BWI-1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6%,与笕属植物ATI、亚麻属植物Luti、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PPI-I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65%、59%、48%。RT-PCR分析表明,BTI基因可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表达,但经伤害处理后的叶片中其表达量略高于生长各阶段。这可能与逆境情况(如外界损伤)下的应答等生理过程有关。【结论】荞麦BTI基因的获得,可为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2.
生态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和支持体系。对生态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生态监测的现状对今后该项工作开展作了设想与展望,为日后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3.
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和指示凝胶技术对蟹源拟态弧菌HX-4菌株外毒素的酶活性及稳定性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外毒素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溶血素、卵磷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不具有血浆凝固酶、脂酶和DNase酶活性。外毒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除热外,其它环境因素改变对其酶活性影响不大。指示凝胶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外毒素含有3种蛋白成份,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54 KD、143 KD和117 KD,同时具有酪蛋白酶、明胶蛋白酶、溶血素活性。  相似文献   
54.
丹江口水库的细菌和浮游生物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多管发酵法(MPN法)测定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数,稀释平板法测定细菌总数,并进行浮游生物鉴定,结合理化检测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良好。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发酵机制,于2009年11月对北京市和南阳市2个不同生态区不同发酵底物和不同发酵工艺的沼液采集样品,采用GC-MS质谱仪检测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显示,沼气发酵过程中底物和发酵工艺不同产生挥发性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陆营村沼气池中有机酸含量比留民营村的偏低,乙酸分别为1.86~15.16mg/L、0.35~172.10mg/L,丙酸分别为0.61~10.27mg/L、9.22~11.05mg/L;留民营村比陆营村多检测到2种有机酸,分别为丁酸、戊酸,其含量分别为0.18~0.88mg/L和0.03mg/L。说明了沼气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6.
岩上青松     
我不会养花,也不太喜欢五颜六色的鲜花儿。因为鲜花太娇嫩,也不太好侍弄。要真正侍弄好鲜花儿,不仅要有耐性、细心、精心,还要有底蕴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而我这些都缺乏:所以我喜欢绿色草木植物。比如适合室内养的文竹、兰草等。  相似文献   
57.
【目的】克隆得到柴达木盆地梭梭AQP基因并预测其结构.【方法】以柴达木盆地梭梭同化枝为材料,RT-PCR扩增其AQP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所得柴达木盆地梭梭AQP基因的碱基数为481个,编码160个氨基酸.AQP亲水性、二级结构、跨膜螺旋区、三级结构预测显示柴达木盆地梭梭AQP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AQP有1个N-糖基化位点,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4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N-端豆蔻酰化位点,1个微体细胞C端靶信号和1个白细胞介素10家族信号.此外AQP蛋白的亲水性较弱,具有3个跨膜螺旋区.柴达木盆地梭梭AQP三维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其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互相盘绕而成,含有少量β折叠.【结论】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柴达木盆地梭梭AQP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8.
藜麦营养成分分析及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3种山西静乐黑色(Black quinoa,BQ)、红色(Red quinoa,RQ)、白色(White quinoa,WQ)藜麦种子为材料,系统研究藜麦基本营养成分、黄酮含量,并探讨藜麦黄酮的体外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藜麦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可以满足人体基本需求,其中,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较高,3种藜麦种子中水分、灰分、淀粉、脂肪含量差异不大,蛋白质和黄酮含量随着颜色的加深而增加;藜麦中的黄酮化合物主要为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分别为15.06~35.25,15.56~20.46 mg/100 g。抗氧化检测结果表明,藜麦黄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清除能力高于Vc,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略低于Vc,而且深色种子有更高的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抑菌试验表明,藜麦黄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最为敏感。研究可为藜麦黄酮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地方特色植物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于2006年冬季和2007年春季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进行了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野外手捡法共采集大型土壤动物2 838只,隶属于3门9纲24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冬季,农田边界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退耕林地和农田;农田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DG多样性指数明显处于最低水平.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Grower系数表明农田边界、果园与退耕林地三者间相似程度较高,农田与农田边界、退耕林地、果园之间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大型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探索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理解该区森林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9年7—9月和2010年7—8月在太白山北坡和南坡锐齿槲栎林分别设置21和12块样地,对乔木更新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调查(2009年7—9月在北坡调查及取样,2010年7—8月在南坡调查及取样),分析更新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高度级结构等特征参数,探讨更新密度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30种乔木更新物种,其中葛萝槭、四川木姜子、锐齿槲栎、白檀、湖北山楂和桦叶荚蒾的重要值均大于20%,其重要值之和占所有更新物种重要值总和的69.31%,为最重要更新物种;总更新密度为9 697株·hm-2,主要集中于幼苗(H<1.3 m)阶段,约为幼树(1.3 m≤H<3 m)密度的3倍;更新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型分布;锐齿槲栎缺失高度为210~300 cm的更新苗,在林下不能形成完整的更新大小序列;不同样地间更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较大,表明更新苗分布不均匀,趋向斑块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坡向、土壤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总更新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3.2%;更新多样性主要受全P含量和坡向的影响。【结论】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种类丰富,整体上具有一定更新能力,但作为建群种的锐齿槲栎在林下不能完成自然更新,因此,在森林管理中可适当考虑人为地创造一定的开阔环境(如林窗)来促进其更新,同时对该林型的管理还应注重坡向、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对更新的影响,较凉爽湿润坡向、坡度平缓、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生境利于乔木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