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1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5 bp。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24 bp的差异,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32 bp的差异,这2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余9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长度差异小于14 bp。依据11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金带细鲹的ITS2序列存在着Type A、Type B和Type C 3种类型,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和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泰拉鰆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种鱼类为协同进化;另外,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序列比对发现,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在金带细鲹的3个不同个体中,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3种进化方式。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11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鲹科7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表明ITS2不仅可以用在种类的分子鉴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鲹科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22.
渝豆9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春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是2011年从潼南搜集的地方品种经提纯复壮、单株选择及扩繁加代后选育而成。2015-2016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均表现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性好等特点,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适于重庆各区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24.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1)、大垄深耕地膜覆盖(处理2)、大垄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地膜覆盖(对照)3个处理,探讨对耐密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叶片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与对照相比,株高差异不明显;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及产量均有增加,且处理1高于处理2。与对照相比,处理1拔节期株高明显增高,抽穗期至灌浆期叶面积增加12.5%,拔节期至抽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增加168%,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14.4%,产量增加12.3%。处理1为耐密玉米健壮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在适宜密度及叶面积生长条件下,玉米个体生长健壮,群体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增加,植株的源流库呈现出源足、流畅、库满态势,增加了耐密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及穗粒重,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25.
李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5-16
本文通过对生猪规模化养殖和散户养殖之间在饲养场地选择、饲养环境、配套养殖设施、饲养总量、养殖成本、免疫状况、疫病控制、出栏量、销售方式、销售价格等多项重要指标的比较观察与研究,阐释规模化养殖的特点与优势,为生猪养殖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6.
曾文號  黄春燕  李真  廖洋  马骏  赵仕林 《土壤》2018,50(5):981-988
风化煤钝化修复土壤主要是其活性官能团与重金属发生络合、鳌合等一系列反应,进而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可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风化煤对重金属汞(Hg)的吸附特性及其对Hg在土壤中径向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风化煤对酸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pH对Hg的平衡吸附量影响不大,最大吸附量为8.19 mg/g,该吸附为吸热反应。风化煤对Hg的吸附作用采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较好,为多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描述。土柱试验中风化煤用量为1、2、4、8 g时,淋溶液中Hg含量分别下降2.62、1.66、1.10、0.70μg/g,风化煤的使用可以降低Hg从土壤向溶液的迁移。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了风化煤对土壤中Hg迁移的阻控作用,其中添加风化煤黄壤中移栽30 d和70 d收获的白菜叶中Hg含量较未添加风化煤黄壤中下降了0.14μg/kg和0.09μg/kg;添加风化煤和外源Hg黄壤中Hg含量是未添加风化煤黄壤的2.4倍,而收获的30、70d小白菜叶中Hg含量前者分别为0.53、0.82μg/kg,后者分别为0.35、0.48μg/kg,理论上可认为前者较后者分别下降了0.31、0.33g/kg。可见,风化煤实现了对土壤中Hg的吸附、钝化,减缓了其生物可利用性,是一种廉价高效的环境友好型钝化剂。  相似文献   
27.
为了改善小麦淀粉的性能,采用湿法工艺制备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并从表面结构、糊的黏度、透明度和凝沉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小麦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前后理化性质的差异。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湿法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3 h,pH值8.0,反应温度35℃,淀粉乳液浓度35%,酸酐加入量为淀粉干基重的3.0%~7.0%。该工艺所制备的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2 4~0.019 4。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经过辛烯基琥珀酸酐改性之后,小麦淀粉颗粒表面产生凹陷现象;小麦淀粉糊的黏度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并且随着取代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小麦淀粉糊的凝沉性降低。  相似文献   
28.
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芝麻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  陈剑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75-177
以辽芝一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对芝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芝麻的生长过程中,不同氮磷钾配比对叶面积均有促进作用,与不施肥相比,均对芝麻叶干重起促进作用。其中,以氮磷钾肥配比量为20+20+20,即底肥20kg/667m2+追肥20kg/667m2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生长中后期,该配方对茎干重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29.
李真  李庆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730-1737
 【目的】探讨奶山羊乳腺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胰岛素及其受体表达规律。【方法】关中奶山羊乳腺发育的4个时期即青春期、妊娠期、泌乳期及退化期用放射性免疫学方法(RIA)测定激素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激素受体含量。【结果】在乳腺发育过程中血清中生长激素(GH)变化不显著(P>0.05),而组织中的GH在妊娠5月(P5M)时出现分泌高峰2.599±0.459 ng•mL-1(P<0.01)。血清中胰岛素(INS)在青春期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到妊娠1月(P1M)时INS含量高达31.664±6.416 µIU•mL-1(P<0.01),泌乳高峰过后回到正常水平。组织中的INS在进入妊娠期后含量开始增加并持续到泌乳10日(L10D),之后下降。生长激素受体(GHR)在妊娠期比青春期和泌乳早中期高,在泌乳晚期达到高峰,之后下降。胰岛素受体(INSR)从青春期开始缓慢上升,在泌乳启动后达到高峰。【结论】在乳腺发育过程中血清和乳腺中的GH变化不明显。血清中的INS水平在妊娠初期最高,至分娩时最低,而乳腺中INS在泌乳期处于高水平。GHR在妊娠期和泌乳后期、退化前期表达量较高。INSR在妊娠期和泌乳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至泌乳中后期下降。  相似文献   
30.
黄岩  邢世岩  付兆军  李真 《园艺学报》2013,40(2):205-209
 通过树脂半薄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叶籽银杏(Ginkgo biloba L. var. epiphylla)叶生胚珠和 正常胚珠授粉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授粉前,正常胚珠各组织已分化完全,珠被迅 速生长,在珠心顶端逐渐靠拢;而叶生胚珠此时没有珠托和珠心分化,仅有脊状的突起,主要靠突起内 的维管束供给营养,随着突起不断发育,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授粉期,正常胚珠有珠心组织 分泌的授粉滴和珠心发生程序性死亡形成的贮粉室;而叶生胚珠未发现授粉滴的存在,已有珠心和珠被 的分化,珠孔呈喙状,珠孔道伸长,但在珠孔道的下方没有发生细胞的退化,因此不能形成贮粉室。授 粉后,叶生胚珠和正常胚珠进入雌配子体游离核阶段。与正常胚珠相比,叶生胚珠外观形态体积明显偏 小,呈不对称发育。对叶籽银杏败育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